应届大学毕业生心声:工作没着落 年关也”恐归

    春节前,“恐归”成了热门词语,不仅一些收入不高的白领、蚁族“恐归”,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也染上了“恐归”病。

    “如果父母知道我现在的境况,他们过年也无法开心的。”张灵叹了一口气,掏出手机,抱着一丝希望想看看有没有用人单位的未接来电,结果又像往常一样,不得不失望地把手机放回去。

    小半年了,四处求职,屡战屡败,22岁的大四女生张灵感到背负的压力比当年高考(论坛)前还要大,而压力还远不止于此。从湖南郴州的大山里考到一所著名的京字头院校,张灵一直是父母的荣耀与寄托。大学四年,张灵的父母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终于快盼到张灵毕业了。然而他们不知道,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张灵的毕业也许就意味着失业。

    “过年我不准备回家了。”张灵迟疑地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亲戚。在他们眼里,我一直都很优秀,肯定可以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我骗父母说,我过年要在一家公司实习,没法回家了。父母虽然有些失落,但听得出来他们又为我高兴。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啊!让他们过年有个盼头,总比没盼头要好。”

    的确,对于许多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而言,“年关”是痛苦的。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如果过年走亲访友,“找到工作没有”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家住江苏涟水的大四男生贾政民告诉笔者,如果自己回家过年,肯定会被父母拿来和别家的孩子做比较。“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爸妈就会旁敲侧击地说,王叔叔的儿子找到了什么什么工作,李阿姨的女儿找到了什么什么工作……没完没了地唠叨,真的让人很烦!本来很想家,但一想到这些就不愿回家了。”小贾闷闷不乐地说,“我的家境很一般,父母没任何可用的资源。我手头的生活费,去外地参加两次面试就花得差不多了。”

    与张灵和小贾不同,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大四女生白晓沛家境宽裕,但是她同样选择不回家过年。“不能说我找不到工作,但我找不到能让我妈满意的工作!”白晓沛在北京一所市属高校学习汉语言文学,在南阳当公务员的父母最大的希望是让她进入北京国字头的企事业单位,如果找不到就要她回家乡做公务员,二选一,没有中间项。

    白晓沛觉得父母过于想当然了,“国字头的企事业单位哪有那么容易进?我没有关系,个人能力也算不上出类拔萃。”然而,她也并不想回家乡,她说:“一辈子待在一个小地方,跟被温水煮死的青蛙有什么区别?我还这么年轻,不想这样埋没了自己。”目前小白已经找到了一份在网站做文字编辑的工作,虽然月薪刚满3000元,但是小白觉得团队很年轻,干起来很有意思。可小白的父母却下了死命令,不许她到那家小网站上班,理由是“又不好听,又不稳定”。为了这个,小白已经跟父母在电话里吵了好几架了。“你说,如果我回家过年,这个年能安生吗?父母肯定会调动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教育我,想想我都头大。”小白苦笑着,两手一摊:“所以啊,这个年,我是不敢回家了!”

    对于部分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而“恐归”的现象,某部属高校就业办的一位老师表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也应该调整心理预期,鼓励子女拓宽就业思路,而不应非大城市不去,非名企不去。“现在已经不是一份工作定终身的年代了,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宽容和理解,尽可能地打消孩子的‘恐归’心理。子女也应该站在父母的角度多加体谅,不要让父母过于担心牵挂。‘恐归’不是办法,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春节团聚,其实正是坐下来和父母好好沟通的机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