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春节期间的商场纷纷开展减价促销活动,促销短信甚至频频发送到消费者的手机上,街上到处是提着大包小包兴奋不已的时尚男女。以春节的名义,消费一把并无可厚非,问题是节日里放纵了购物欲的人们往往会在节后后悔自己没有守住自己的钱包。如何既享受到了购物的乐趣,又能自我克制,不购物成瘾,这个春节里,一些人正进行着他们的钱包保卫战。
让钱包瘪一点
张小姐的钱包保卫战早在春节前几个月就开始部署了。她将自己的活期存款转成了定期,包括每月工资的80%、年终奖。她还有一部分股票,本来不想卖的,但是节前一个月看看形势不太妙,也就分批卖掉了,但是她没有像去年那样,把钱从证券公司转到自己的银行账户。“那是因为去年过年我没控制住自己,一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对自己说,反正是股票赚来的钱,来得容易。结果,一时兴起,给自己买了名牌包,换了电视机,添了台骑马机。节后就后悔了,那个名牌包平时拎着被人怀疑是A货;家里原来的电视机也是液晶的,只不过小点而已,现在换了台大的,也没觉得有多享受;至于骑马机,统共没骑几次,还占地方。因此,今年,我只给自己的借记卡里留了1万元,这些钱包括了春节里的所有开销,其中大头是孝敬父母长辈的钱,还有一部分将用于采购年货,真正给自己留下来消费的应该也就两三千元,另外我还有张信用卡,里面没钱,透支的话也就5000元的额度,一方面给自己一个限制,另一方面,透支的钱是要还的,这样在花钱的时候就不会大手大脚了。”
做个现金族
与张小姐不同,林女士的做法是弃用信用卡、消费卡等等所有可以购物的卡,只给自己留现金。小年夜,她装好给老人的红包、给小孩的压岁钱后,开始清理自己的卡包、钱包,她将卡包里的3张信用卡收掉2张,消费卡中只留了一张交通卡,两张500元的超市购物卡。然后,给自己的钱包里装了2000元现金。“春节里我就带这些钱出门了,就算全花完也就三四千元”,林女士告诉记者,去年过节的时候她在包里放了一些消费购物卡,结果年还没过完五六千元的消费卡全用完了,都变成了她的衣物、化妆品,“买的时候觉得很划算,也很开心,回到家才发现,一时冲动之下买来的东西,不是难搭配,就是款式雷同,有些衣服买回来没穿几次就不喜欢了,很浪费。其实,后来仔细想想,自己太傻了,消费卡也是自己的钱,怎么会因为是卡,就觉得花的不是钱呢。”
有专家指出,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才是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挣钱之苦、花钱之痛的“真钱”。用信用卡、消费卡结账则会激发人们多巴胺的分泌,导致大肆挥霍。
心理防“火”墙
另一些人,则是早早地给自己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火”墙———防止商家特惠、促销手段的“勾引”,防止自己购物成瘾。
春节前后,周女士的手机里除了朋友的贺年短信,最多的就是各大商场发来的新春特卖信息,“这家说世界名牌一折起,那家说买两百送两百,这样的信息一多难免让人动心,心想去看看吧,其实,去看了就会花钱。”周女士看到有心理学家说,人们在受到别人点滴之恩时,倾向于涌泉相报,这在心理学上叫“溢出效应”。顾客在货架上看到特惠商品、听到商家说“这是最后一件商品,你真幸运”时,可能出于回报而买下多余的东西。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对商家你不必如此仁义。有时控制大脑的不是理智,而是原始冲动,尤其在购物时。糟糕的是,营销行业许多聪明的脑袋却想方设法要剥夺人们最后的控制力。她觉得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将这一说法输入自己的手机,时常看看,同时再接到促销短信,她看过就删除,省得自己心动。
按个“暂停键”
在节假日里,热火朝天的消费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看着身边的人都涌入了商场,都在抢购,不买似乎就成了“局外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都渴望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孤立总是会让人觉得恐惧,所以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受“”的引导,白花了很多的“银子”。
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容易出现盲目消费,还有“购物狂”则更容易变本加厉。
专家认为,适度的消费是合理的,它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并且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然而,盲目消费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反而会让人陷入深深地自责。
专家建议人们给购物按个“暂停键”。在挑选商品和付款之间,再随便溜达一下或出去透透气。中断购物能让人的脑子“重新洗牌”,停顿后人们会拷问自己“是否真需要买这些东西”。此外,有研究显示在打算买某样东西时,大脑会释放“快乐激素”多巴胺,但付了钱后多巴胺便迅速消散,让人渐生悔意。所以,要是能顶住导购小姐气急败坏的脸色,那么光看不买倒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