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暴露一个怎样的“网络我”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达1.01亿。在博客作者中,活跃的博客作者为315万。把真实生活和幻想生活融为一体的博客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趋向,许多普通人和社会公众人物,都把写博客当作一种抒怀方式。
最近,Psytopic网站公布了中山大学心理系博士程乐华的研究课题《博客在自我暴露功能上的表现》,234份有效问卷显示了博主们自我暴露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
博客:自我暴露的天堂
本文所指的“自我暴露”并非“露癖”之类的贬义词,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中性词———指一个人自愿被别人了解自己的方法,自愿、有意图地跟其他人分享私人信息。一定程度上,这还是个褒义词,一个生活在人类社会里却完全拒绝自我暴露的人要么无法生存,要么可能患了严重的神经症。
博客书写者在个人博客上获得了整体表达自己的场所和机会,并可以最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化地呈现给所有阅读其博客的人。如果可能,全球的人都可以从博客上认识博主,了解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看,博客差不多是一个现代人自我暴露的天堂了。
事实上,此前的网络日志研究也表明,网上交流会出现“去抑制效应”,即人们在网上会说出自己平常不会说的话,做出平常不会做的事,会放松自己,感到更少的束缚,也会更加公开地表现自己。
但是通过博客自我暴露一个怎样的“网络我”形象,边界到底在哪里,这还是由博主自行决定的。程乐华说了一件有趣的事。最初,当周围人都用上博客的时候,洪晃对此不以为然。可是有一天,她写的一篇关于《无极》的评论放到博客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效果令洪晃大吃一惊。认识到博客的巨大威力后她开始有地保留一些隐私,不把它们发到博客上。程乐华说,这就是典型地从不知觉到知觉,再到有意识地整合博客自我暴露信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