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所谓人情消费,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感情和促进交往的功能。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要与人交往,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应该说,以礼尚往来为主的人情消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做法。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传统做法却有些变形走样。

  据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调查,2009年1月至10月,太原市以“人情支出”为主的支出(主要是礼金和红包)人均达1077.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1.4%,已成为除食品、教育以外的第三大支出。与10年前相比,至少增长了3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才一倍多。济南市统计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仅在山东省商河县,2009年1月至11月,居民人均人情消费支出达1338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3.8%。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调查,2006年,34.8%的城乡居民表示“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紧随家庭收入低、医疗支出大、住房条件差三大问题之后。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情送礼的支出已经占到了年人均收入的40%甚至一半以上,有的家庭到了举债送礼的地步。

  过度的人情消费成为百姓心中的痛,以致有人发出“人情猛于虎”的感慨!

  然而,尽管大多数人对请客送礼极为反感,但自身却陷入由被动变主动、再由主动变被动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除了“面子”问题,还有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等。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宴请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礼金越来越厚,人情越来越薄,风气越来越歪。正常的人情往来逐渐异化成畸形的人际关系,甚至滋生钱权交易的腐败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治理人情消费泛滥的歪风刻不容缓。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相应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疏堵结合,规范人情消费。其次,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农村的党员干部都要身先士卒作表率,自觉遵纪守法,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带好民风。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