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心为何拒叩疏解的门

    在江苏省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访谈室几乎每校必备。但记者日前走访省内一些高校后却发现,许多心理访谈室门庭冷落,大学生们似乎不愿伸手推开这扇虚掩的门。

    心理访谈室门庭冷落

    “每年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层出不穷。”扬州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刘正荣老师介绍,一项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但只有不足1/5的人得到了适宜的疏导。

    实际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我省高校早在20多年前已经开始,但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心理访谈室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冷冷清清。

    记者来到南大南园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推开门发现,人丁稀少。一位咨询助理问记者有没有事先预约,说着拿出了一本登记簿,从记录看来,近几天前来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助理告诉记者,中心一共有三间房,一间是直接供学生咨询的心理咨询室,还有一间心理治疗室,主要是为失眠、焦虑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治疗,不过已近一年没有启用了。

    在扬州大学,学校在8个校区都设了心理访谈室。刘正荣老师介绍,不同校区的咨询室轮流开放,时间上实现了全覆盖,每个咨询室开放一次会接待1-2名同学,不过和学校近4万学生的基数相比,前来咨询的人不算多。

    隐私顾虑阻挡心理求援

    “杯具(悲剧)啊,我的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布满杯具……”郁闷、杯具,这些词几乎每天都挂在当今大学生的口中,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恋爱、就业无一不是心理问题的诱因。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学生小陈最近遇到了人际关系危机,痛苦异常的她并没有选择本校,而是跑到另一所大学的心理访谈室寻求安慰。小陈告诉记者,虽然心里很痛苦,但并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寻求这样的帮助,尤其是身边的同学,她感觉一旦被曝光,别人看自己一定怪怪的。

    “学生羞于寻求心理上的帮助,害怕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这是让大学生不愿推门的重要原因。”扬州环资学院“丁老师谈心屋”的创办者丁瑃分析说,“实际上大学生都知道心理访谈室的存在,新生入学时也会被告知各种心理疏导的渠道,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制约,即便是思想开放的大学生面对心理援助也依旧害羞。”

    访谈室如何成为心灵驿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心理访谈室门庭冷落的情况已经引起不少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也开始针对性地探索一些新做法。

    在百度上搜索扬大、心理,第一则信息就是扬州大学心理访谈服务网络一览表,除了各个访谈室的电话和开放时间外,一个叫“扬老师QQ在线”的栏目特别引人关注。刘正荣老师介绍,与面对面的接触相比,学生们更热衷于网络上与访谈室的老师进行交流,很多人都是临时注册一个QQ号码,这样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也能确保自己的隐私。

    扬大心理咨询中心还面向全校开设了“心理健康”的公选课,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舒缓心理困境,每场120个名额次次爆满。

    “推开门只是一种形式,只要达到效果就可以说是推开了门。”丁瑃老师介绍,与传统面对面访谈相比,学生更青睐热线。如他的热线公布在学校各个角落,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发消息,许多大学生第一句话就说,请别问我是谁,我是用别人的手机在和您发消息,希望帮助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由此看出,面对思想活跃自我强烈的80后、90后大学生,高校的心理访谈室也到了一个需要自我突破改进创新的节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