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命的出口与退路
聆听世间万籁,聆听心灵絮语;
聆听生命谢幕的掌声,聆听安然告别的箴言;
一位资深临终关怀工作者的心得手记,满怀悲悯的勇气之书;
诉说一个个临终生命的心路历程,直面你我最终的共同宿命;
每个人必备的生命智慧行囊,追寻终极意义的践行指导手册。
生命的消逝,是人类文明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亦是我们一直奋力顽抗的恐惧。从事多年临终关怀工作的罗德尼却发现,那些身处死亡阴影的人们,往往比健康的人更能敏锐洞察生命的真谛。从这个视角出发,他记录下患者在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并引领读者进行内观省思,勇敢地直面死神、理解死亡。透过这一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生命中那些熙来攘往的迷失、纷扰和苦痛,将得到清晰的解答和温柔的抚慰。
内容摘要
引言
你想知道死亡是什么吗?想想你最珍爱的东西,然后把它丢掉!那就是死亡!
——克里希那穆提
为什么要探究死亡这个主题?而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等到最后一刻再去面对死亡?埃德蒙?希拉里爵士是第一个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人,有一名记者想知道他登上峰顶的动力源泉到底是什么。希拉里爵士回答:“因为它就在那儿。”死亡何尝不是如此呢?它就在那儿……而且永远不会离开。刻意回避死亡不过是掩耳盗铃。学会直视死亡,我们才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从心灵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坦然面对死亡并完全释怀。
以死亡为主题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目前很多大学也开设了研究死亡和濒临死亡的常规课程。人们翻阅着谈论死亡的书籍、读着报纸上的讣告时也不再那么深感不安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终于能够直面死亡、并把死亡纳入严肃的对话了。
着书立说、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说明这个主题正在引起关注。然而,这些活动的影响依然非常有限。对死亡进行学术研究并不一定会带来社会心理的转变,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报刊上读到生命逝去的报道时,人们依然会觉得它很遥远——那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而已。与那些人相比,我们似乎安全多了。
只要不违背伍迪?艾伦的规则,也许人们会比较乐意接触这个话题。伍迪?艾伦的规则很简单:“我不介意迈向死亡。只不过它发生的时候,我可不想出现在附近。”事实上,能够正视他人的死亡和发自内心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完全是两码事儿。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对死亡进行反思,就会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生命经验。一旦领会了死亡的必然性,濒死之人和健康之人在心理上的鸿沟也就慢慢消除了。健康只是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谁都无法逃避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身体的死亡。
我的死亡探索之旅
我曾度过多年离群索居的生活:最初是在西方的一个修道院里,后来移居泰国丛林中的一个寺院。在开始念经打坐时,我感觉到心湖在慢慢地干涸。刚开始我并不完全理解为什么我的心会渐行渐远——独居让我明白了自己是谁,也让我悟出了生命的本然,但总有股力量想将我拉离这种隐逸的人生,而我并不清楚它想把我带往何方。也许是与世隔绝的僧侣生活让我感到心灵缺少了滋养。那段时间,我读了斯蒂芬?莱文的着作《逝者》,这本书为我开启了一盏明灯:我应该为濒死的人们做些什么。
1983年,我脱下僧服回到美国,成为了一名全职的临终关怀工作者。我在这个领域的很多岗位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包括社工、丧亡协调员、志愿者培训师、医疗主管和执行董事。每个岗位都赋予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死亡。我不仅在同事身上获益良多,也从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那里得到了很多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和那些即将告别人世的患者在一起时,每个人好像都变回了不谙世事的小孩,好奇地探求生命的密码,寻求心灵上的安慰。
死亡俨然一位伟大的导师。多年前,当我在泰国的丛林里沉思冥想时,死亡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从事临终关怀工作多年以来,如今的我已经历了无数次告别,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借此熟知人们会如何离去,但死亡永远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无法窥探究竟。显然,对死亡的探究之旅是永无穷尽的。
在探究死亡的旅途中,我曾冲破重重迷障,也曾蜷缩在心灵最阴暗的角落;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场与生命的握手言和,我从而更懂得要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愈发对生命心存感激。迄今为止,我还是不能完全坦然地面对死神,但我确信自己已不再怯于直面真实的自我。我将这一切归功于死亡赐予我的诸多启发,是它们引领着我对圣洁的生命顶礼膜拜。
我在本书中讲述的临终关怀故事看似遥远,但这些故事与你我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恐惧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需要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如果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就会逐渐明白我们曾设定了多少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曾多么愚蠢地贪图一时安乐而放弃了广阔的自由。人无须等到将要咽气的那一刻才展现出脆弱。“向死而生”,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生命历程的每个角落就开始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约瑟夫?坎贝尔曾说过,我们真正要探寻的不是生命的意义,而是活着的体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竟也是死亡带来的启悟。许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因为他们到自己再也不能拥有神圣的时间,而此前,他们只是听任时间的河水淙淙地流逝。
生活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死亡”的剧目:希望落空,失去爱情,宠物走失……每个人都必须承认自己的掌控力是有限的,执意揪住生命中的某个层面不放,只会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人们应对改变的方式,而死亡正是生命中最大的改变。如果人们能够深切地体会死亡、透彻地了解死亡,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死亡就是解开疑惑和迷题,学着去应对生命的改变。
我在本书中会提及很多即将离世或有过濒死体验的患者,他们都是这本书的英雄,更是我生命中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但你可能依然发现自己仍在刻意回避死亡这个主题。本书将全力阻止你的退缩,致力于让你真切地体会到“这种事情终究也会发生在我身上”。
既然人终究难逃一死,那么,现在就开始关注这个主题又会有什么损失呢?对敢于直面死亡的人来说,这些宝贵的启示将会带来崭新的生命蜕变。
关于反思和练习
如果你至今从未接触过死亡,也未曾有过濒死的体验,那么你将很难理解死亡赐予的教诲。接下来的每一章,旨在帮助你聆听和理解这些教诲。书中的故事会帮助你了解他人是如何面对死亡的。但如果只是抱着读读别人的故事这种心态,你将不太可能深切地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