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型”的人最痛苦

    在安阳的故事里,令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开头提到的梦,这个梦是她真实的写照。在她的信念里,最大的一个信念就是“不要做孩子,我要付出”。“不要做孩子”是她的禁忌信息,她生活中的不幸也是由此而来。

    安阳的家在农村,家境艰难以及父母对弟弟的重视,使得她在潜中形成“我要为家付出,我不是孩子,我有我的价值”的观念,来求得认可。正是这个潜意识导致安阳一直在牺牲自己,成全家人。这个观念让她心甘情愿从初中辍学,让她承担起父亲的看病费用,还要为弟弟考虑,而唯一没有关心过、爱惜过的就是她自己。

    在找伴侣的时候,安阳也没有把自己的爱和幸福放到重要的位置,而是把对家的责任放在了第一位。相恋时,不是在谈情说爱,而是在谈判。这就注定她在自己家中也是一个付出型的人。在正常的婚姻中,付出和接受是相互的,每个人既有付出也有接受,这是一个正态平衡;但安阳的婚姻中只有一个付出,另一个接受,这种错误基础上的负态平衡很容易被打破。老冯离家出走,安阳想要离婚,就是负态平衡导致的恶果。

    最正确的答案在心中

    安阳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不要离婚。在这个问题上,她首先想到的也是老人和孩子。但是安阳,你在用一种痛苦来维持一种假象,以此欺骗老人的结果不是会令你更痛苦吗?至于孩子,一个痛苦的母亲所维持的假象对孩子难道不也是一种伤害吗?你自己都是痛苦的,又怎么能给老人和孩子幸福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人也好,孩子也好,这些都不是离婚与否的关键。

    关键在于你自己。请你放下对老人和孩子的考虑,将老冯离家后这一年多独处的时间与你和老冯在一起的日子做一个比较,哪一个让你生活得更好?由此找到你内心里真正想要的答案。

    你也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离婚?如果我放下“找老冯要钱”这件事,离婚是否还存在理由?

    2、离婚和继续婚姻,哪种生活方式能让我感觉更幸福?

    3、我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只有通过离婚才能解决?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我是否愿意尝试?

    4、对现状我自己是否也负有责任?

    5、离婚所带来的一切可能的后果,我是否都能承受并为之负责?

    不论结果如何,都希望安阳能勇敢地做自己。告诉自己:“我可以无能,我可以做一个小孩,我也考虑自己的幸福。”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自己的婚姻该何去何从,而后,获得一个对自己最佳的选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