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失眠、反复腹泻……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被这些顽疾折磨。福建中医学院国医堂内科陈建博士介绍说,中医认为抑郁、焦虑、失眠往往是“肝郁气滞”所致,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多为肝脾不和引起。治疗这些顽疾,通常从肝着手——
抑郁多因“肝郁气滞”
小黄是外省来榕打工者。在小黄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黄性格敏感,易忧伤。来榕工作后,虽然有了疼爱她的男友,但小黄总找不到安全感和生活信心。小黄曾多次跳江,想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每次都被人及时发现,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一个多月前,小黄又患上厌食症,不想吃饭,每天就靠喝汤维持生命。1.56米的她,饿得体重不足40公斤,一走路就头晕,好几次在回家的路上晕厥,被人送到医院。
陈建博士根据小黄的症状,认为她是“肝郁气滞、脾肾两虚”,治以柔肝疏肝、补益脾肾、安神定志,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调理,并配合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调养一个多月后,小黄厌食、情绪低落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陈建博士介绍说,祖国医学中虽无之名,但从历代文献对此病的记载来看,相当于祖国医学中“郁证”、“脏躁”、“百合病”等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影响人体的脏腑,但是精神刺激,或是心理调节能力较弱,则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其中肝在情志的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强烈的精神刺激往往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不能调畅情志则会产生闷闷不乐,而这正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陈建博士介绍,根据抑郁症的发病特点,中医将抑郁症分为5种证型: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法,方剂多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肝郁化火型,治以清肝泻火法,多用小柴胡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气郁结型,治以化痰开郁,多用温胆汤加减;心脾两亏型,多补益心脾,方剂多用归脾汤加减;肝肾不足型,治以滋养肝肾法,多以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当然,抑郁症是个比较棘手的病,需要长时间的调理,病人要好好配合。最好还要配合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陈建博士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