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心理本源:对人性的研究

  在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将人的天生心理倾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乐观主义的,常常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忽略阴暗的地方;一种是悲观主义的,无法忍受事物中阴暗、不平等的一面,需要从事物的缺陷中去认识、体验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需要通过宗教的皈依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进而得到重生。

  詹姆斯认为宗教的“皈依”意味着再生或新生,个人由此确信,分裂的自我完全被征服,达到统一。他说:“有的个人与更广大的自我是连续的,救赎的经验便由那个大我而生。这是宗教经验的积极内容,在我看来,它在自己的范围内具有实际的和客观的真实性。”

  詹姆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宗教经验(神秘经验)存在的肌理,他承认宗教经验的客观存在,并从而揭示了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他认为相信宗教的对象,根本不是通过理性概念,而是通过对这种实在的直接感受,是经验中的相遇。宗教实质上意味着“个人独自产生的某些感情、行为和经验,使他觉得自己与他所认为的神圣对象发生关系”。所以个人的宗教体验是原生的,宗教制度、宗教理论都是次生的。知道再多的理论也不如信仰和宗教神秘体验来得重要。所以他说:“宗教的目的不是上帝,而是生活,更多的生活,更广阔,更丰富,更满意的生活。无论在哪一个发展层面上,热爱生活就是宗教的冲动。”

  从宗教的本源来说,詹姆斯认为“潜在的意识”更根本,更贴近源始状态,更能体现经验的本来面目,“既然你有直觉,它们就一定来自你的深层本性,远远超越理性主义栖居的言说层面。你的整个潜意识生活,你的冲动,你的信仰,你的需要,你的直觉,统统为这些前提做准备……”

  在唯物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的时代背景下,詹姆斯力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他所提供的独到视野和宗教心理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宗教热和宗教现象依然是具有可贵的价值,今天我们再也不可能把宗教简单地视为“麻醉人民的鸦片”了,因为宗教是人性、人心的反映,更是理想人生的精神追求所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