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者与空闲人

  伯古的哲学:问题不是你加进了多少时间,而是你在时间里加进了什么。

  法国的“疲劳研究中心”

  在一九九二年一月中旬,在法国的马赛成立了法国第一家“疲劳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任让-路易·桑马克教授指出:“虽然疲劳的定义远不是那么简单,但是疲劳的症状却很常见。每年大约有50万大人和儿童患此疾病。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疲劳没有明显的原因,并且病人经常产生犯罪感并发症。”

  桑马科教授同时还认为,有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感到疲劳。比如在剧烈的体育活动或艰苦的工作之后,他们所感到的疲劳。他们甚至对这种“健康的”疲劳感到高兴。另外有5%到8%的求诊者的疲劳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需要靠医学手段加以治疗。而除上述两种情况以外,有相当数量的求诊者则是忍受着疲劳的折磨却不知产生疲劳的原因,甚至充足的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劳。

  对最后这种人来说,疲劳是身体失去平衡所致。而生活压力--包括生活节奏的变化,或者心理上、职业上、家庭中、学校里的各种关系的破裂恶化--正是引起身体失衡的主要因素。桑马科强调:“疲劳与城市人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必须忍受它。这是一个适应环境的问题。”

  这个疲劳研究中心每星期接待50名病人。他们让求诊者填写一张有关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疲劳的表现和变化的调查表。随后进行一系列有关身体状态的检查,以找出疲劳的医学原因,是否是生理上的问题所致。排除了生理病因的,则把治疗的焦点调整到求诊者的心理方面。从心理方面寻求可能的致病源。对于求询者,该中心既不提供护理,也不让病人停止工作,而是致力于判断确定病人的病因,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疲劳,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忙碌者和空闲人

  据我所知,在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象法国那样成立一家“疲劳研究中心”,至少在我完成本书之时还没有。但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各种各样有着与疲劳有关的症状的来访者并不少见。

  与马赛的这家研究机构的做法相仿,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一般程序也是如此:首先要排除正常状态下的疲劳和躯体生理原因造成的疲劳,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由心理原因产生的非生理性疲劳症状上。当然,心理方面的原因很多很杂,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细致的探究和来访者的全力配合才能找出真正的心理症结。

  就我个人的咨询经验来看,一般人中有两类人很容易染上“易疲劳症”。我把这两种人称为“忙碌者”和“空闲者”。

  忙碌者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中竞争进取观念的加强,使人们的工作节奏、工作负担、生活内容都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会导致人们时间观念、行动速度、人际关系状况的改变。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自己一下子陷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一时不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适应环境了。

  B君便是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成为一个忙碌者的。原先他是个喜爱田园牧歌风格的人,向往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可是身处于要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他以往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不得不有所改变。他不得不在早上起床后快速处理家务,上班途中加快步伐,工作时要保持高效率高质量,下班后又得急着赶回家干家务。还有为了应付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收集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也是B君必须要做的事。另外身为父亲他还要辅导儿子的功课,有时他为了挣钱在工余又去兼职打工,干“第二”、甚至“第三”职业。诸如此类,强生活节奏驱动下的人们,心理上的压力感也会骤然增强。一旦个体难以承受,心理问题便会乘虚而入,接踵而至。

  据西方国家统计,在所有的求诊病人中,因心理压力而致病的约占71%;占总人口15%~30%的人患心理压力病而住院,压力病所占床位比躯体病和外伤者还要多;有80%~90%的工伤事故是与不能解脱的心理压力有关。而根据我国某地的一次调查表明,在30~50岁的职工中,约有20%的人患有心理紧张导致的神经官能症。

  由生活压力引起的心理困扰往往伴随着躯体症状,初期最常见、最轻微的表现便是疲劳。B君的疲劳是渐渐加重后才为他所在意的,他发现自己白天容易产生疲乏感,可夜间睡眠却不是十分好,有轻微的失眠,早上又醒得很早。他最初用一些补品补剂,比如服食西洋参、蜂皇浆等,希望使白天精力充沛、精神抖擞。起先,似乎有点效果,但很快就没什么作用了。人又回到有点萎靡不振的状态之中。他猜想自己每天工作的时间太长了,工作太累了,于是辞去了兼职工作,提早上床睡觉,但效果依然不太大。B君感到心里十分不踏实,终于找了个有空的夜晚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经过几次询谈,我发现在表面上B君是个十分潇洒随便的人,但骨子里却十分保守和传统化。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在公司里,他是个中层管理人员,向上他要令上司满意,向下他要对下级负责;在家里,他希望多帮助妻子处理好家务,并承担起教导孩子的责任。他极想扮演好他的每一个角色:好下属、好上级、好丈夫、好父亲。然而,这每一个角色所规定的种种任务和职责,给他带来了相当的压力。同时,现代社会的高节奏,更令他处于一种超负荷的运行状态。尽管按他本人的意愿希望把任何事办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但他的心理深处已渐渐产生了一种阻抗,表现出诸如疲劳这样的躯体症状,来发出“警告”,告诉他:“太累了,我不想干了,休息一下吧。”

  B君正是因为隐隐地接收到了躯体的这种“警告”,所以才辞去兼职,增加休息时间。可令他困惑的是,为什么依然缺乏效果,身体仍是容易感知疲劳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心病需要心药医”,心理原因造成了病症,需要由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去消除,光靠每天多睡几小时,这只能对正常的由运动过量造成的疲劳起作用。

  要清除心理原因导致的疲劳感,在身体放松的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放松自己紧张的精神状态。调整一下自己的观念,分析一下自己的所能与所不能是相当有必要的。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万能博士”或“变形金刚”,不顾一切地承担所有扑面而来的挑战。也许做一个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武士更为恰当一些。你尽可以用手中的矛去迎击某些挑战,而用另一只手中的盾去挡开另一些挑战。

  在上海曾进行过一场一发不可收拾的关于“好丈夫”形象的讨论。事业和家庭双丰收尽管看上去更为完美,但事实几乎没有几个丈夫能真正做到做好。在更多的家庭中,事业和家庭只能选择一个。“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事业上成功的男士大都坦率地承认了这一点,而他们的妻子也大都能认可这一点。也许她们中的有些人心存抱怨,但很少有人站出来认为一个男子应该在事业和家庭中都成为站上巅峰的人。对于常人来说,这确实是种苛求。

  “超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多见的。

  防止“过劳死”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有关杰出人物因疲劳过度而猝死或导致体质恶化得不治之症而英年早逝的事件,并不是偶有一二,人们已经屡见不鲜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句“古老”的格言似乎颇被在高生活压力驱动下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所忽视。

  为了防止这种因为过度劳累而导致死亡的现象--即过劳死现象--一再出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日本公众卫生研究所所长上哲野博士研究发现了27种过劳症状和引发过劳死的因素。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和掌握这些情况就可以减少和避免过劳死。

  这27种过劳症状和因素如下:

  1、经常感到疲倦,力下降,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饮酒也不感到有以往的滋味。

  3、突然有一种衰老感。

  4、肩部和颈部有麻木感。

  5、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难以入睡。

  6、为一丁点儿的小事烦躁不安,容易生气。

  7、经常觉得头痛和胸闷。

  8、经检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症,心电图测试结果也不正常。

  9、体重突然加重或减轻,有较大变化。

  10、几乎每天晚上饮酒,且摄入相当量的酒精。

  11、要靠咖啡提神,每天要喝5杯以上的咖啡。

  12、经常不吃早饭或吃饭时间不固定。

  13、喜欢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烟30支以上。

  15、晚上工作到10点才回家,或者12点以后回家占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单程时间超过2个小时。

  17、最近几年缺少流汗的运动。

  18、自我感觉身体良好而忽视身体检查。

  19、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20、星期天或其他应该休假的日子也加班工作。

  21、经常出差,每周最多在家里住两到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时间没有规律。

  23、最近有工作调动或工种变化。

  24、得到晋升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工作量增大。

  25、最近以来加班时间突然增加。

  26、人际关系突然恶化。

  27、最近有工作上的失误发生。

  在上述27项过劳症状和因素中超过7项者,便是有过度疲劳危险的人;超过10项者,就有可能在任何时期发生过劳死。即使说不占7项者,在第1项到第9项中占2项以上或者在第10项到第18项中占3项以上者也要特别注意。

  从上述过劳症状和因素中可以看出,在其中绝大多数是一些生活压力和心理原因(比如人际关系恶化、为一丁点儿的小事烦躁、容易生气等)以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症状(比如,心情不愉快就可能引起酗酒、大量吸烟、用咖啡强行提神、失眠等)。所以,检查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状况,将有助于你预防和避免生活压力的过度冲击,消除潜在的病源,以免被“过劳死”这一现代社会的“杀手”所伤害。

  走出忙忙碌碌

  从轻微的疲劳到后果最为严重的过劳死,这些都是一个忙碌者所可能遭遇到的。适度的紧张和压力将有助于人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而过低或过高的紧张和压力都不利于个体才能和潜力的发挥。

  忙碌者往往又可分为真忙碌者和假忙碌者。所谓真忙碌者是指那些在生存压力或自我欲望的高压下被迫拼命工作以减轻压力的人;而假忙碌者是指那些在高压下感到无望去减轻这些压力而放弃真正的努力,只是在表面上进行某些形式的无效劳动,以安慰自己或不使自己受到别人的指责的人。

  真忙碌者绞尽脑汁,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生活;假忙碌者却已“聪明”地到自己无论怎么干也是“不称职的”(还记得这个我们在第二章刚提到过的这个词吗),所以他索性不想再努力了,但若是完全撒手不干,免不了要遭别人说三道四,批评指责,自己也会心存愧疚,不好意思,故而他不得不用忙忙碌碌的表象来蒙蔽别人,也欺骗自己。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假忙碌者往往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只是一种无效劳动,而是很“投入”地在忙忙碌碌。比如一个深受工作高压之苦的业务主管可能会养成一种整理办公桌的癖好,每天上班把办公桌上的大叠文件、卷宗铺开,然后却没心思处理,只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吞吞地把文件、卷宗又一件件地堆叠起来,而且干得十分仔细,小心,理得很是整齐,好象如果有一份文件突出了一角就会大难临头似的。有时他会摆弄桌上的一些小摆设,笔筒、文具盒、相片架、电话机、小花瓶以及玻璃台下的年历、照片、图画等,把这些东西移来移去,欣赏比较,仿佛正在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似的。当然,有打电话的机会一般是不会放过的。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别人还以为他正在为一笔业务而大费口舌呢。就这样,一天的工作就在“忙碌”中“胜利完成”。同事、上级和下属都看他干得挺欢、挺忙,即使完不成任务也情有可原,他也因此不必心怀愧意,能若无其事地坦然度日。

  要走出忙忙碌碌,摆脱碌碌无为的状态,首先要杜绝的是假忙碌现象,而对于真忙碌者,有选择地“忙碌”,提高办事的效率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为方法,检查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碌碌无为的陷阱,填写记录一张“日常事务效率表”将会对你有所帮助。

  “日常事务效率表”

  如果你发现自己近来处于一种忙乱状态,希望有所改变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检查一下自己的办事效率。那么,你可以花一周时间,每天填写一张“日常事务效率表”,作好记录,以备自我考虑之用。

  下面就是一张“日常事务效率表”的范例。你可以参照范例的格式,自制表格填写完成。

  一般而言,恐怕不需要七天时间,写下七张“日常事务效率表”,你就会找出你自己忙乱问题的症结所在了:的确是工作量大,忙不过来呢,还是自己工作方法不对、效率不高所致呢?

  表3·1 日常事务效率表(范例)

  完成时间 事务内容 执行情况 效率评价

  6:00~7:00 起床 躺在床上收听广播留恋温暖的被窝 差影响早餐

  7:00~8:00 吃早饭 上班 不及准备早饭,拿了一些饼干出门上班 效率尚可但效果不佳

  8:00~8:45 工作准备 休息,弥补急着赶路消耗的体能,整理办公桌 差浪费时间

  8:45~11:30 处理业务 事务太多,不知先处理哪件好,看着满桌的文件就头痛,想着午餐时间快到,肚子还饿着呢 一般也许中等还偏下一点

  11:30~19:00 午餐至下班回家晚餐毕 (略) (略)

  19:00~22:00 帮妻子干些家务,检查孩子功课,补做白天未完成的公务 交叉进行,有时还忍不住看一会儿有趣精彩的电视节目 不佳不同事务间干扰较多

  22:00 上床睡觉 想着仍有些公务未完成,心中不安,难以入睡 轻微失眠,睡眠效率亦不佳

  填表时间:92年12月3日

  以那张范例表为例,明眼的读者马上可以发现当事人存在的不足了:如果能抓紧时间起床,边听广播边准备早餐,这样时间的利用率就高了;否则饿着肚子上班,影响工作时的状态,形成恶性连锁反应,自然会影响效率了。工作准备期间的假忙碌现象,晚上缺乏时间安排,办事没有条理,也都是造成低效率的原因所在。白天的效率欠佳甚至还波及夜间的睡眠状况,身心感到疲劳更不是为怪了。

  找出存在的问题之后,一是要剔除假忙碌现象,避免无效劳动,二是要合理科学地安排日常事务,力争在同一时间段中尽可能多地处理事情。尤其是家务事,是否能统筹安排,一举多得,对办事效率大有不同。

  经过调整,改良自己的时间安排,有了新的效率,那么你依然可以用“日常事务效率表”来帮助你检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足可以进一步改进,直至达到最佳状态,发挥最优的办事效率为止。

  “重要性归档法”

  如果经过“日常事务效率表”的检查,你发现你的事务用时安排合理,的确是每天要做的事太多,令你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只得疲于奔命,那么,你就应该学习一下“重要性归档法”了。

  效率专家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80=20”。它的含义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80%的事情是不那么重要的,只需花上20%的时间去完成,而真正值得去做的事只占20%,需要你花上80%的时间去做。如果你在不重要的事上花了80%的时间,在重要的事却只花20%,那么这就是缺乏效率的做法。“重要性归档法”就是要教会人们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合理分配时间,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口上。

  根据“重要性归档法”,你可以将所需处理完成的事分成三类:重要的、不重要的,和介于重要和不重要之间的事情。

  以下的一些问题将有助于你判断事务的重要与否:

  1. 这件事是否必须当天完成,还是可以等上两、三天,或是一周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呢?

  2. 这件事如果不及时处理是否会使你蒙受重大损失,或根本不会有任何损失呢?

  3. 这件事的完成是否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利益或对你有重要的意义,还是利益不多意义不大,或是无关紧要呢?

  4. 这件事是否是不可以让人代办的?

  5. 这件事如果这次不做,是否以后就不再会有机会做了?

  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倾向于肯定的,那么这件事看来对你是相当重要的。肯定的回答越多,肯定的程度越高,事务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你可以找一张纸,在上面列出你所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然后根据你的感觉和以上那些判断标准,给这些事情按着它们的重要性排排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位,然后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位--最不重要的事情。数一数总共有多少件事,在序列的三分之一处和三分之二处各划上一道分界线,第一道分界线上的便是重要的事情,第二道分界线下的便是不重要的事情,两道分界线之间的则是介于重要和不重要之间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是那些必须去完成的,而且是必须及时完成的事情,更是需要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为做好这些事,你应该不吝于投入,花上你80%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全部,也在所不惜。

  不重要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不重要但做起来却颇费功夫的事情,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搁在一边作“冷处理”。而那些轻易可以完成的不重要的事情是特别具有诱惑性的,总是摆在那里,向你招手:“嗨,请过来看看我!”这时你可千万要有定力,要以大局为重,想想那些尚未完成的重要的事,抵制住诱惑,不让这些事占去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当你在工作间隙的休息时,如果你觉得干些不重要的事不影响你的精力,又可作为一种调剂放松手段,你才可适量地干一些这样的事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