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祸“路怒症”是这样炼成的

  昨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可智博士从医学常识的角度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2006年,美国专家将“路怒症”归属于心理学上的“阵发型暴怒障碍”。关于什么样的原因容易患上路怒症,刘可智博士说,对于平时压力大的开车族来说,如果连续较长时间在交通堵塞中驾驶,往往都会处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从心理学的心理活动角度上讲,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需要,比如在驾驶过程中,人们会需要畅通的交通,需要很快的达到目的地。选择其他交通工具也不例外。当自己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情绪性行为。交通堵塞,有人开车插队,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个人性格特质等都是情绪变化的潜在原因。

  对于“路怒症”的症状表现,刘可智博士是这样理解的:

  由于每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在面对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不一样。例如,一部分人平时本身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低,一旦在发脾气的情况下,注意力和判断力和综合能力都受到影响,所以在遇到红灯或与其他车辆发生争执,被压抑的情绪便极易爆发出来。这样的怒火会突然爆发,开始骂人、动粗,猛烈程度往往让人意外,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多,而交通堵塞现象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驾车引发的情绪冲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且这种情绪还会传染至其他人群。

  目前,刘可智博士已经开始针对这一情况做国外的调查资料收集,一项调查资料显示,黑尔姆霍尔茨研究中心的安妮特.彼得在刚刚过去的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疾病第49届年会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人们陷于交通堵塞一小时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3倍,其中女性、老年男性、失业者以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最易受到影响。安妮特.彼得说,1999年至2003年间,他们调查了近1500名心脏病发作存活者,结果发现其中约8%的人心脏病发作要归咎于交通堵塞问题。这项研究的结论与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无关。无论他们是自己开车、还是搭乘公交车,陷于交通堵塞都会导致他们的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汽车排放的废气和空气污染,但也不排除由交通堵塞引发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刘可智博士表示将继续对成都出现“路怒症”持续关注,做出成都“路怒症”的调查结果。

  与刘可智博士一样,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采访到副主任医师余志书也对成都“路怒症”形成的生理原因有自己的看法。余医师说,当人处于情绪不稳定时候,人的去甲肾上腺素急剧升高的情况之下,会引起血压增高,心跳加快,表皮血管的收缩,然后部分人此时会感到身体发麻,此时,人的注意力会受到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触动攻击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一个人本身的心理承受力很低或者是有某方面的性格缺陷,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就会比一般人的要大,当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持续发生或者是频率增加时,则应当及时的医院进行心理咨询,避免伤害不良后果的出现。四川心海方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梦黎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诸如“车娅婷事件”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任何一起人为的伤害性事件都是心理事件,都是人在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带来的冲动行为所致,由此这让我们进一步看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成都医学院四川研究中心主任吕建国近期一直在通过媒体关注最近的暴力事件。他认为,众多恶性事件的出现与媒体传播的发达也不无关系,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一个事件我们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这样就显得恶性事件较为集中。

  但同时吕建国主任也认为,不管恶性事件为什么集中出现,但事情毕竟是发生了。恶性事件的出现必然有一个心理积聚的过程,在这个积聚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有所流露,例如一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人近两天经常喝酒,一个平时脾气温和的人近期容易发脾气。吕主任认为这个时侯其实当事人是想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他在用这种看似反常的行为方式来寻求帮助。如果周围的人细心发现,及时进行沟通开道、梳理,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就有可能得到缓解或解决。

  吕建国还表示,成都公交车纵火者张云良事发前几天曾给女儿打电话,“我会死的与别人不一样”这样的言论和表现应该足以引起与他接触的人的注意,如果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可能不会酿成如此恶劣的事件。

  吕建国认为,现在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家庭是细胞,社区是一个基本单位。应建立社区心理预警机制,尽量发挥居委会,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多沟通,拉家常,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的老传统。发现问题社区应及时的进行援助,将恶性事件扼杀在摇篮里,我们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这种。另外社区应该有专门的心理干预人员配备,邻居间也应该相互关心,用关怀的目光关注别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