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的情感倾诉是指普通人以匿名或真名通过传媒来讲述的有关个人或家庭的情感、生活经历。这类栏目最初出现在电台晚间的情感倾诉热线中,近几年来,许多报纸也开办了百姓倾诉专栏,刊登老百姓讲述的自己的情感生活故事。例如,在传媒竞争激烈的武汉,几乎所有的市民报,绝大部分调频电台都开办了这样的栏目,许多媒体还不遗余力地将其作为品牌来打造。而普通的读者、听众对这样的栏目反应都非常积极,他们或对其他人讲述的个人经历发表意见,进行热烈的讨论,或是参与其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传媒中情感倾诉热的出现,说明此类节目具备巨大的吸引力,那么这一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吸引人们去注视它,促使人们大胆地去参与其中呢?
既然是个人的情感倾诉,其中必然大量涉及到个人的情感隐私,或痛苦的人生经历,通常,这些内容是个人不愿对人讲述,也不愿让人知道的,大众传媒也不敢随便侵入个人的这一领域。因此,这类节目要成功开办,除了要引起了普通受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吸引了倾诉者的大胆参与,本文将从视听者与倾诉者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吸引力之源。
一
从视听者或受众的角度来看,情感倾诉类栏目一方面满足了他们了解他人隐私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普通人对传媒人性化、平民化的要求以及对人间真情的渴求。
日本社会学家藤竹晓认为,社会大众都有一种"窥淫癖"心理,即有一种窥视、了解他人隐私的欲望,而窥视行为是一种未被社会认可的行为,"但是,在了解人们怀有的窥视心理以及接近信息的幌子下,大众传媒拥有了社会认可的机制……"(藤竹晓,第97页)。他的这一见解比较刻薄,但却向我们点明了传媒为什么会报道隐私,以及受众为什么会欢迎这类节目的原因。今天,中国传媒中此类节目的出现,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此,但却也不能脱离这一因素的影响。无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一种了解他人隐私的心理,但出于社会的压力,我们并不敢公开窥视他人的隐私,也无多少窥视他人隐私的机会。而大众传媒却为我们窥视他人的隐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对名人隐私的报道一直是大众传媒的经久不衰的热点之一,许多媒体通过炒作明星们的个人私生活,或刊登政治家的情感丑闻,来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望。通过了解这些名人们的隐私,我们"每天都可以窥视到英雄和当权者的弱点,……会不断产生大家都平等的感觉"(藤竹晓,第87页),即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但是传媒必须为大众也是为自身侵入个人隐私领域提供有力的借口,即"保证视听者知情权这一正当理由",正是这一借口要求公众人物应该能容忍传媒的报道,接受大众的监督。虽然许多媒体对名人个人生活的报道,常常超过一定的限度,也常常由此引起官司,但这种报道却从未中断过,大众对此类报道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我们看来,情感倾诉类栏目实际上是经过大众传媒包装后的另一种个人隐私形式,而大众对情感倾诉类栏目的关注,也正体现了其窥视他人隐私的心理需求。
不过,长期以来,传媒对普通个人的隐私,或是出于新闻价值的考虑,或是出于隐私保护法的限制,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也缺乏介入的正当理由。但是在今天,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出于对炒作明星的厌烦,对传媒精英化的反对,普通民众对传媒人性化、平民化的需求日益上升,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自身的生活状况,关心与自己一样的其他人的日常生活。因为只有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其生活经历才更现实,更接近于自己,值得自己去借鉴回味。而大众传媒中情感倾诉类栏目,正好为大众了解其他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提供了机会。并且视听者所了解的,不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而是平常时刻许多倾诉者深埋心里,不被他人了解的真实情感。对于视听者来说,不但可以在了解他人的私密中获得一种窥视之后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从他人喜怒哀乐的真情倾诉中,获得某种人生启迪或情感身份上的认同。因此这种了解也是一种情感心灵的碰撞与交汇。许多情感倾诉类栏目,正是以"真情"二字作为其栏目宗旨来吸引视听者的,以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来触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
从倾诉者的角度来看,情感倾诉类栏目是其进行心理宣泄,接受心理治疗的有效途径,也是其进行社会表达,寻求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
尽管每个人对了解他人的隐私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却没有人愿意公开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内敛国民性的社会,向人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已经很需要勇气,更不用说通过传媒将这种倾诉过程公开化。但是在传媒的情感倾诉类栏目中,受众却对参与倾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为什么积极地参与情感倾诉,甚至自爆隐私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地社会,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变革带给人们的压力是极大的,如下岗、家庭代际隔阂、婚姻不幸、学习工作不顺等等是许多中国人都可能遇到的。因此,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面临巨大精神压力而又需要宣泄的时刻,将内心郁积的苦闷与压抑倾诉出来,是我们常用的宣泄手段。正是通过向他人的倾诉,我们才能释放压力,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投入充满压力的生活之中。"说出来后心里舒服多了",正是倾诉完之后许多倾诉者的真切感受。可以说,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倾诉者,也都需要善解人意的倾听者。没有向他人的倾诉,没有善解人意的倾听者,我们的生活将不知面临怎样的困难。传媒中的倾诉类栏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专业化的接受人们倾诉的机构,它的出现正适应了人们在情感心理上的这一需求,但是这一倾诉毕竟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为什么人们不向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而选择传媒,并愿意将倾诉内容公开化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亲人朋友固然是我们获取情感和心理支持的来源,但同样,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产生巨大精神压力的来源。许多时候,我们正是因为承受着对朋友亲人的责任、义务才感到压力,向他们倾诉,反而会增加他们的烦恼。况且,许多人都想在生活中表现得自尊自强,不希望周围的人看到自己脆弱无助的一面。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便向朋友亲人倾诉心事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置身事外,能够静静地听我们倾诉的倾听者。当然,出于个人安全的考虑,我们也不可能找一个完全缺乏了解与信任的陌生人来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而向报社和电台倾诉栏目的主持人、编辑进行倾诉,则可以避开这些顾虑。其一,对方会尊重我们的隐私,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使用匿名。这样,即使倾诉内容公开了,毕竟自己的个人信息没有公布,可以避免隐私倾诉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其二,这些栏目的采编或主持人都是专业化的倾听者,他们的职业素养可以让人们放心地相信他们。许多主持人或采编都以其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了倾诉者的信赖。正如一位报纸倾诉栏目的采编人员所说:"尽管我们素不相识,但他们给予我们信任,我给予他们尊重与理解……正是这种真诚的对话与心灵交流才使我们听到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心曲……"
其次,倾诉类栏目也承担了心理咨询的功能。许多时候,倾诉者在面临心理压力进行倾诉时,需要的并不只是简单地发泄一下,他们在情感心理上面临的问题常常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有效指导。但是,在当前,由于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缺乏,再加上昂贵的咨询费用,许多人往往无法得到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因此许多倾诉者,同时作为咨询者,往往把倾诉栏目的主持人当作自己情感、心理上的专家来看待,希望从他们那儿得到有效的指导。倾诉类栏目的主持人本身并不是出身于相关职业,也很少由专家组成,但却表现出了很强的专家色彩。首先,这些栏目常常聘请一些心理方面的专家作为客座嘉宾或顾问,解答倾诉者提出的问题。其次,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栏目的主持人或采编,往往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素质。他们长期主持此类节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们非常善解人意,理解倾诉者的心理,知道如何引导他们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而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并且,他们常常能够向咨询者提供恰当的安慰与鼓励,包括生活及情感上的指导。许许多多的倾诉者都从与主持人或采编人员的对话中有所获益,有的甚至在他们的关心、帮助下,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可以说,在中国缺乏心理咨询服务的条件下,这些栏目的主持人或采编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咨询的专家群,他们的工作让倾诉者享受到了免费的专家式服务,也让听众能够从他们对倾诉者的指导中得到启发。
总之,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倾诉者愿意选择传媒倾诉类栏目作为他们的倾诉对象,传媒也正是通过免费的专家式服务来吸引倾诉者的。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也由此实现了对普通个人隐私的合法侵入。尽管有许多倾诉者可能在内心并不希望让传媒公开其倾诉内容,但作为享受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的代价,这也是不得不作出的让步。
此外,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而言,他们选择倾诉类栏目往往还具有特别的目的。
首先,在弱势群体看来,情感倾诉类栏目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声音,向社会求助的重要机构。许多情感上受到伤害或家庭婚姻生活极为不幸的女性、失业后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生理上有残疾的社会成员等等,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是社会转型的受害者,由于保障机制的缺陷,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关心,而传媒也很少给他们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这些弱势群体正是通过这种公开的倾诉,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处境,内心感受,让社会关注并认识到他们的存在。许多社会弱势成员在倾诉时,能够得到主持人或采编人员的安慰与鼓励。在倾诉完,节目播出之后,也常常能够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精神及物资上的支持。虽然以这种途径得到帮助的弱势群体只是少数(他们中愿意拿起电话或走进采编室的毕竟不多),但是,他们能够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视与帮助,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对于其他弱势群体而言,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并且,这一过程对社会其他成员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对于许多有着边缘性经历的的社会成员而言,参与倾诉类栏目,也暗含着他们的一种寻求社会认可的心态。所谓边缘性经历,就是指一些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理解赞同的生活经历或行为,如充当第三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欺骗或伤害过亲人、朋友。有着这些经历的社会个体,由于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只能通过此类节目,以匿名的形式向社会讲述自己的经历,使其它社会成员理解到他们的苦衷,从而能以的态度看待他们的行为。确实,我们常常能从他们声泪俱下的倾诉中,反思对这些行为的看法,理解他们的处境(即我们如果处在当时的情境下,也会作出与他们一样的行为),甚至最终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所以说,倾诉类栏目也成为难以为社会接纳的边缘行为寻求其合法性,要求社会认可的场所。
情感倾诉类栏目报道的既是个人隐私也是真情实感,它的出现以致成为热点,是传媒大众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关注深层的心理状态,……充满了现实感与人情味"(李焕征,2002)是这一类栏目的立足点,也是其需要继续发扬的地方。但是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过度商业化的味道,或低俗化的趋向。如何使其保持特色,避免沦为单纯的揭露隐私以吸引视听者的低俗栏目,或沦为倾诉者单纯地发泄个人愤懑的手段,也是今后这一栏目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