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来临,让我们想起了一代完美主义诗人–屈原。今天,让我们从分析历史人物入手,研究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 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在屈原的绝命诗《怀沙》里,有的不仅是一个伟大诗人对人生的总结,这其中也可以触及到一个普通人在决定自杀前,时而错乱时而清晰的思绪。怨恨悲苦、失意哀伤,空前绝后。
以现代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选择自杀的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又常常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屈原坚守的美德,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极高的境界:闭心自慎,独立不迁,横而不流,无私且行比伯夷,具有完美主义的色彩。但这正是屈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屈原理想的自我,屈原将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称为“美人”。
强迫型人格
屈原是强迫型人格的典型代表。像屈原这种性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多见的。
这类人过分认真,过分注意细节,责任心过强,为自己建立严格的标准。在思想上呆板保守,在行动上拘谨、小心翼翼。自我怀疑,担心达不到要求而使神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得不到松弛。过分地注重工作,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
强迫型人格需符合下述中的三项: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因而影响工作完成;
②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很不放心;
③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④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出差错;
⑤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反而容易悔恨和内疚;
⑦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强迫型人格的人群有保守的态度和远离群体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非常容易感到挫折、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由于追求完美及博学,又使他们时常陷入情绪和思想的彷徨之中,好高骛远而事业平平。
许多强迫型人格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倾向于产生一种对立的行为。例如,为了避免别人离开自己,就自己先离开别人。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而且还反映在他们的工作中。在别人拒绝自己以前先拒绝别人,也是这些人的行为准则。对他们自己,他们采取否定及苛求的态度。尽管他们很孤独,且渴求有人陪伴或属于某个群体,但他们的这一渴求可能由于他们想控制支配他人而无法实现。
心理健康VS完美主义
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完美主义可以被人接受。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完美主义则注定是要失败的!至少,完美主义者在现实当中将会受到重创。
强迫型人格群体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完美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多追求完美。他们能在辛苦工作和克服千难万险以及无与伦比的细致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而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则不能体会工作的满足感,因为在他们眼里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不够好,别人和自己都那么没尽到义务,不够负责任。
具有强迫型人格特质的完美主义者,通常具有持续追求不可能达成目标的扭曲心态或行为,以成绩或工作来衡量自我价值,使想法趋向自我挫败。完美主义的倾向扭曲了个人的想法,造成了身心的失调,包括焦虑、抑郁,厌食或狂食症,强迫型人格异常,偏头痛,性无能,强迫性妄想症,月经失调,冠状动脉心脏疾病,自杀。与此同时,伴随着低成就的出现,遇事拖拉延迟,以及工作上的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和失败。
完美主义者可能越挫越勇直至成功,也可能钻牛角尖、工作焦虑、没有安全感、害怕失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当他们由于追求完美而总是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完时,需要有人在一边替他们“叫停”。
根据北京市研究与干预中心曾经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根据专家对中国自杀者进行心理解剖分析,发现中国自杀者有以下特点: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六成二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两成七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四成七曾出现过自杀行为;六成三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一成。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有:曾有自杀未遂史,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近期内出现严重的状,生活质量低,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等等。
自杀给自杀者带来的是永远的安宁,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在某种程度上,自杀也许只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终结而已,生命早晚要终结,只是他们等不及了自己先自我了断了。事实上,自杀者造成的最大的“后遗症”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据此测算,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承受着因家人或亲友自杀死亡所带来的严重心理创伤,其中大约有13.5万名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的悲剧。这种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后半生。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都面临着较强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具有强迫型人格的群体,常常表现出某种持续的强迫型行为倾向。例如,无止境地追求博学,要拥有众多的头衔,追求更高的学历,做事极端注重细节,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策划一次旅行,若中途一旦发生与策划之细节不吻合之事,即怨天尤人。有些人具有精神领域的“洁癖”或生活中的过于整洁,以至给周围人带来自责,另一些人则有着不断重复的“检查癖”等。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心理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或森田疗法。人格形成后不易矫治,但适应环境的训练,选择适当职业与行为方式的指导,人际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优点特长的发挥等,仍是心理治疗可以发挥作用的。
屈原是为美德生、为美德死的。这种唯求美德的心理倾向,对于古人是可以当作榜样来理解的。在现代社会,除了那些极其卓越的人以外,现实生活中假如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非得坚持一种极严格的自我要求,要给别人作出榜样,并且影响到了生活、工作和团结,从心理健康考虑,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调适了。
那么,就尽情朗颂完美主义的诗篇吧。同时应该满怀崇高的敬意,向天才的屈原致敬!但是,理智的现代人,只能、只愿、必须做一个平凡的现实的人。
远离某种完美主义,事实上是更接近了尘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