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丧失

  要分析未被解决的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要进入一个看似无边无际而又鲜有人探索过的领域。要接近这一领域,我们或许可以从分析一些神经症的表征入手,如抑郁、酗酒、癫痫和痴呆等,希望就此更好地认识一些具体症状。但我却宁愿从一个更为广泛而合理的角度来探索这个问题。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未被解决的冲突对我们的精力、人格的完整、生活的乐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是因为我相信,要了解任何神经症症状的意义就必须先弄清楚它们根本的人性基础。现代精神病学有一种倾向,即随手拈一个理论公式来解释存在的症状。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现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处理这些症状。但这样做却行不通,更谈不上科学,就好比让一个建筑工程师不打地基而先建好一幢楼的顶上几层一样。

  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某些因素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只需扩充一下就行了。另外有些因素也包含在前面的讨论之中了,还有另外一些因素要加进来。我们的目的不是让读者仅仅对未被解决的冲突的危害有个模糊的概念,而是要清晰、全面地描述它们对人格造成的巨大破坏。

  生活中有未被解决的冲突主要会造成巨大的个人精力的浪费,其原因不仅包括冲突本身,还包括为解决冲突而作的各种不正确的努力。当一个人根本上是处于分裂状态时,他就无法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而总是同时追求两个或更多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这意味着他要么分散了自己的精力,要么就自己挫伤了自己的努力。前者是像皮尔·金特那样的人。他们理想中的形象诱使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干好任何一件事情。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女人既想做一个理想的母亲,无可挑剔的厨娘,完美无瑕的主妇,又要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声名显赫;既想做一个忠实的妻子,又想有婚外情,还要做属于她自己的有创造性的工作。不用说,这种愿望实现不了。她所追求的所有这些她注定都得不到,而她的精力——无论她生来是多么的精力充沛——都将被浪费掉。

  更常见的是对某个单一目标的追求也遭致失败,因为相互矛盾的动机彼此阻碍。一个男人也许想与他人结为好友,但他又对别人太过苛求,总想支配别人,结果他做朋友的潜能就表现不出来。另一个男人希望他的小孩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但他对个人权力的追求和一惯的自以为是使他不能如愿。有人想写一本书,可一旦不能马上找出他想要说的话,他就头痛如裂,疲惫得要命。在这个例子中又是个人理想化的形象在作怪:既然人是一代大师,那奇文妙思就该从他的笔端奔涌而出,有如从魔术师的帽子里蹦出个把兔子那样简单。当奇文妙思出不来时,他就会对自己勃然大怒。有人也可能想在某个会议上发表确有价值的主张,但他不仅要以一种让人耳目一新、让他人黯然失色的方式提出来,他还希望得到众人赞誉,避免受到批评;但同时由于他把自卑感,他又担心遭到嘲弄。结果是他根本没法认真思考问题,即使他想出了一点什么,那也会令人讨厌,不会产生什么结果。另外还有一种人倒是考虑周全,但由于他有施虐倾向,因而招致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几乎没有必要再举例了,我们只要瞅瞅自己和周围的人,就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

  尽管神经症患者思维普遍缺乏明确的方向性,但也有一种明显的例外。有时候,患者表现出令人惊奇的意志专一性:男人们会为了野心舍弃一切,包括尊严;女人们除了爱,可以对生活一无所求;父母把全部兴趣都投到孩子身上。这些人给人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但正如我们已指出的,他们实际上在追求一种幻像,认为这种幻像能解决他们的冲突。表面上的专一是绝望而不是人格整合的表现。

  不单是相互矛盾的需要和冲动要消耗、浪费掉精力,患者自我保护性结构中的某些因素也会带来同样的结果。有时为了抑制基本冲突中的某些部分,却把人性全都遮蔽了。被遮蔽的部分仍很活跃,足以对患者产生影响,却起不了任何有建设性的用途。精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此流失掉了,要不然这些精力还可以用于保持自信,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只再提一个因素,即患者与自我分离,它使患者丧失了行动的能力。他虽然可以依旧好好工作,而且在外在的压力之下仍能作出较大努力,但要他独立处事的话他就会彻底垮掉。这不仅意味着他在闲暇时间毫无建树,也毫无乐趣,至少还意味着他的创造力给浪费掉了。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各种各样的因素结合起来对人格造成大范围的弥漫的压抑。为了理解并最终消除某一压抑,我们通常要对它作反复的分析,从我们探讨过的各种不同角度去分析它。

  精力的浪费和胡乱投入可以由三种主要的精神紊乱状态引起,这三种紊乱状况都是冲突未被解决的外在表现。其中之一是凡事均不能作决断。这种状况可见于各种场合。患者处理事情,无论大小轻重,全都作不了决断。吃这个菜还是吃那个菜?买这个箱子还是买那个箱子?去看电影还是就听听广播?患者无休止地在这些选择间摇摆,犹豫不决。他不能决定选哪种职业,或任职后该走哪一步;不能在两个女人中作取舍;不能决定该不该离婚;不知道要死还是要活。对他而言,如果非要作出决定,并且一旦作了就不能更改,那可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那会使他惊恐万状,身心交瘁。

  尽管他们优柔寡断,表现明显,但患者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这一点,因为他们总是无地竭力避免作决定。他们做事拖拖拉拉,老是“找不出时间”来做事情;他们坐等机运或让别人去作决定。随之产生的漫无目的状态也通常照样不为患者所知。患者时刻都在犹豫,但患者会不自觉地采用许多手段来掩饰这一点,所以分析医生很少听到患者诉说自己有这方面疾病,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障碍。

  精力分散的另一种典型症状是一种普遍性的办事无效率。我这里指的并不是在某件特殊的事情上笨拙无能,那可能是因为缺乏训练或不感兴趣造成的。我也不是说那种尚未被发掘的能力,正如威廉·在一篇很有趣的论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篇论文中,詹姆斯指出一个人若在身体疲劳时也不懈劲,处在外在环境的压力之下也不屈服,那他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潜能。我所说的办事无效益是因为患者的内心冲突使他无法发挥得最好而造成的。就好比他驱车前行时踩着刹车,车子终归要慢慢停下来一样。有时候他的情形就是那样,无论就他的能力还是事情本身的难度而言,他做事都不应该像实际结果那样慢。并非他没有尽力,相反,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异常努力。比方说,他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来写作一份简单的报告或学会一项简单的机械操作。当然,妨碍他的因素多种多样。他可能正在不自觉地抗拒他觉得强加给他的东西;他可能想让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他也许正生自己的气呢——如上面例子中讲到的,他怪自己已经动手却没有卓见成效。办事无效率不仅表现在见效缓慢上,它也可能表现为行为笨拙或好忘事。一个女佣或是一位家庭主妇如果私下认为像她那样有才气的人,却要做此等粗活是不公的话,那她的活就干不好。她不仅在这件事上没效率,她干什么事都会没有效率。从主观上讲,这意味着在一种扭曲状态下工作,其结果难免就会容易疲劳,需要多休息。处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干什么工作都得更加努力,正如刹车被踩住了汽车难以正常开动一样。

  内心的扭曲,也即办事无效率,不仅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明显地显露出来。如果有人想待人友善,但又讨厌这样做,认为这是在奉迎他人,他就会显得矫揉造作;如果他想向人讨取某物,但又觉得他应该强行索取,他就会显得粗鲁;如果他又想坚持己见,又准备附和他人,他就会显得迟疑;如果他想与人交往但又怕遭人拒绝,他就会显得害羞;如果他既想与对方发生性关系,又想让对方觉得差劲,那他就会显得冷淡——凡此种种。冲突的面越宽,内心的扭曲越严重。

  有些人意识到了内心的这种扭曲,但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当这种扭曲加重时才意识到的。还有的人在获得了少有的放松,情绪轻松时自然拿平时的情况作个对比,也会突然意识到这种扭曲。对于因这种扭曲而造成的疲劳他们通常会用其他原因来解释:身体不好、劳累过度、睡眠不足。的确,这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其影响却远不如平常所想象的那么突出。

  第三种典型的紊乱症状是普遍性懈怠。有此症的患者有时责备自己太懒了。但他们实际上怎么也不会觉得自己懒并且乐在其中。他们有意避免作任何努力,并且自我慰藉说自己只要有个主张就行了,“细枝末节”还是让别人去实施吧(也就是说,事还是让别人去干吧)。回避努力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担心,怕努力会给他们带来伤害。考虑到他们清楚自己容易疲倦这一事实,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分析医生只从表面特征来看待这种疲倦症状,那么他给患者的劝告只会加重这种病情。

  神经性懈怠是主动性和行动能力的瘫痪。一般说来,它是强烈地希望与自我分离和缺乏目的性的结果。如果患者长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扭曲的、无效的,他就处处显得无精打采,尽管间或他们也会有一点兴奋的行为。在引起这一症状的各种因素中,以理想化形象和施虐倾向影响最大。正是必须要不断努力这一事实令患者感到屈辱,因为这说明他并非他理想中的形象。而一想到要干的事原本稀松平常,他就倍感迟疑,以致他宁肯不干而在心里幻想着自己在做大事。这种形象总是让患者自卑,令他苦恼,使他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干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就把所有行动的欢乐和刺激掩埋起来,就像是将它们扔进了流沙里。施虐倾向,尤其是被压抑了的那一种(受虐倾向),使得患者面对任何类似于攻击性的东西都向后退缩,结果造成程度不等的精神的瘫痪。普遍性懈怠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涉及患者的行为,还涉及到他的情感。只要神经症冲突未被解决,对患者的精力就会造成难以估算的巨大损失。由于神经症归根结底是某种特定文明的产物,因此对人的才智和品性的这种摧残就成了对那种特定文明的严厉控诉。

  生活中有未解决的冲突不仅会使精力分散,而且会造成道德品性的分裂。这里说的是道德原则,以及在与他人交往中和影响自身发展的感觉、态度和行为。正如精力分散会造成一个人精力的浪费一样,在道德上的分裂也会导致一个人丧失道德专一性,换句话说,会损害一个人的道德完整。这种损害源于患者想同时作相互矛盾的几种努力,也源自他想掩盖这几种努力本身相互矛盾这一本质的企图。

  相互矛盾的道德价值元素存在于基本的冲突之中。无论怎样设法调和,他们总是要相互阻碍,对他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他不会,也不可能认真对待哪一种道德价值。尽管理想化形象包含真正理想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它却是一种伪制品。患者本人或缺乏训练的观察者要识别出这种伪制品与真品的区别,其难度和区分真假银行支票的难度一样大。我们已经看到了,神经症患者也许真的相信他在追随着自己的理想,因而他会谴责自己的每一个疏忽。这样,在追求他的标准时,患者会显得过分小心。或者可能会在想到和谈到自我价值与追求时自鸣得意。尽管如此,我却认为他并未认真对待自己的影响,因为它们对他的生活没有义务性的强制力。当它容易实现且对他有利时,他就这样做;要不然他就弃之不顾。我们在讨论盲点作用和分隔作用时已见过这种病例,而类似情况很少发生在认真追寻理想的人身上。如果是真正的理想,也就不会轻易被丢弃。尽管有患者声称自己真正献身于某一事业,但遇上了诱惑他就会成叛徒。

  总之,道德完整遭到破坏的特征是真诚的减少和以自我为中心趋势的增强。说到这里,不妨提到一个事实:在佛教禅宗的典籍中,真诚就是专一,这与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刚好一致,那就是,一个内心分裂的人不可能完全诚实。

  徒弟:我知道狮子在扑向对手时,不管对方是一只野兔还是一头大象,它都会倾尽全力,请您告诉我这是怎样一种力量?

  师傅:这是真诚之精神(即不欺之力)。真诚即不欺,意味着要“全身心地投入”,术语说是“全力以赴”……在行动中要毫不保留,没有任何虚假之辞,什么也不虚耗。一个人能如此生活,别人就会说他是一头金毛狮子;他就会成为有大丈夫气概、真诚和衷心不二的象征;他就是一个圣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