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新生儿:“灾区的新希望,受伤心灵的最好慰藉”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7秒,一场8级大地震摧毁了四川的美丽河山,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据不完全官方统计,有1万8000户家庭失去了孩子。
2008年5月12日夜,在成都新光华街边临时撑起的帐篷里,四川地震首夜新生儿“震生”呱呱落地。
2008年7月25日,四川省通过《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赋予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再生育的权利,以抚平灾难所带来的伤痛。
截至2008年11月,仅在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就约有800多对夫妇登记“再生育”。
据四川计生部门震后统计,灾区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计划生育家庭共计6000余个。
2009年2月14日,一个春暖花开、充满爱意的日子,第一位享受“再生育”政策的新生儿来到世界上,温暖了父母伤痛的心。截至2009年5月1日,震区已有1641名妇女孕有小生命,其中252名婴儿健康出生。
“新生命代表着希望,他们的到来给其他人带来了欢乐。”寺内曾接生108名罗汉宝宝的素全法师这样说道。
隐患与希望并存——震后再育儿的远期心理隐患更大
的确,新生命的孕育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对震后受伤的心灵,无疑是最好的慰藉。
然而,一些国内外关于创伤性事件对胎儿的未来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研究,却又让我们不得不对那些震前、震后孕育的新生儿的健康忧心忡忡。(创伤性事件是指那些对精神造成重大伤害的事件,如地震、海啸、恐怖袭击、突如其来的噩耗等。)
如果女性在怀孕期间受到创伤性压力惊扰,其体内化学成分的分泌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怀孕的质量。美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受到创伤性压力的孕妇生出来的孩子,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明显偏高。
同时,一些研究也表明,地震对新生儿的不良心理影响不仅限于震前怀孕的胎儿,震后怀孕的胎儿也将面临心理威胁,而且可能比震前就怀孕的更糟。
以色列海法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Micah Leshem和Alice Shachar-Dadon,与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Jay Schulkin教授一起,日前对孕前创伤性事件与胎儿心理健康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中,由于伦理道德问题,他们用雌性老鼠作为实验的对象(同为社会性哺乳动物,老鼠在许多大脑活动方面与人相似)。该研究共使用了三组老鼠:第一组雌老鼠在受孕前2周经历了一系列为期1周的人为创伤性事件,因此有2周的孕前恢复时间;第二组则在经历为期1周的创伤性事件后马上进行受孕;第三组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创伤性事件。然后,当老鼠的后代发育成熟时(满60天),测定它们的情绪行为、焦虑、抑郁、以及社会行为。结果发现,孕前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老鼠(一、二组)的后代相比之下表现出许多情绪行为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社会互动性,较少和同伴互动。而且雌性比雄性后代表现出更多焦虑症状。此外,那些创伤事件后马上受孕的老鼠(第二组)的后代都出现了多动症(过度活跃)。
这表明,母亲如果在怀孕之前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她的后代将会在远期出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而且,受孕时间距离创伤性事件的时间长短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心理健康程度。
当然,把老鼠实验的结果直接用到人身上,不能不让人怀疑其适用性。那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王学义教授开展的针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出生婴儿的研究应该足以说明问题。
唐山大地震新生儿18年后心理健康状况:震后4-9个月内怀孕危害大
在1994—1995年,王学义教授对唐山市14所学校1249名年满18周岁的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震后心理健康研究。该研究同时包括了地震前和地震后怀孕的孩子,并按照怀孕时间划分成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见上图)。主要测查了孩子们的强迫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等心理健康指标。
结果发现,唐山大地震时已经怀孕或地震后怀孕的妇女,无论处在哪个孕期的胎儿,成长为l8周岁的青少年时,其心理健康程度都比正常成人的健康水平差,会出现一些强迫、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等行为。研究还发现,地震后出生的女性胎儿受地震影响相对较小,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稍好。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震后4-9个月内怀孕的胎儿,其18岁时的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相对严重一些,尤其是震后4-6个月内怀孕的风险最大。而到了震后10-12个月的时候,胎儿的远期心理问题便显著减少了。
因此,震后4-9个月内是怀孕的危险期,这个时期再育的胎儿在成年之后将面临较多的心理问题。震区女性如果要怀孕生子,最佳的受孕时间应该在10-12个月之后。
母亲震后不良情绪埋下胎儿远期心理隐患
婴儿出现远期心理问题,与母亲妊娠前后遭受强大的灾害应激和震后恶劣生活环境因素有关,与震灾和恶劣环境越密切,影响越明显。
灾害创伤后应激是受灾者由于经历紧急的、威胁生命的或对身心健康有危险的生活事件,导致其在创伤之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复地痛苦回忆或梦到这些创伤事件,并伴有焦虑与激动的情绪。正是这些情绪会影响母亲体内化学成分的分泌,从而影响怀孕的质量。震后4~9个月内怀孕胎儿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时间(贯穿其整个胎儿期)比震前怀孕胎儿的时间长,这可能是导致震后再育胎儿远期心理问题更严重的原因之一。而震后10~12个月,由于母亲的灾害应激慢慢恢复正常,对胎儿的影响也就慢慢变小。
积极调整心态,关注震后新生儿远期心理健康:
首先,如果想要孩子而现在又还没有,那么现在(震后1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其次,不论现在已经再怀上孩子,还是没有怀上,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找点事让自己忙起来,从而起到“转移视线”的作用;不要反复地回忆那些痛苦的创伤,如果自己克服不了,可以向专门的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最后,对于震前就已怀上,以及震后再育的孩子,积极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