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要求大学生“去精英化”

 

  近日,社科院就2009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给出了一个相当吓人的数字:100万人将无法就业。这个数字表明,不管愿不愿意,大学生去精英化已从现实层面拉开序幕。

  每次大学生就业高峰来临之即,总有专家苦口婆心规劝诸位大学生毕业生,要放低姿态,正视“大学生”已和“精英”群体分离开来的现实。特别要求大学生在求职潮中放下身段,从心理上,先把自己去精英化。

  没错,一直以来,包括我在内的普罗大众有一种“奇怪”的心理:一边羡慕国外高百分比的大学教育普及率,一边死抱着“大学生=精英分子”的理念不放。

  这么一个心理,看似在逻辑上就有漏洞,——“物以稀为贵”,大学教育普及率提高,大学生自然就没那么金贵,不金贵就得平实点。

  这么简单的道理,国人居然不懂。不但不懂,这么个逻辑矛盾的心理还很有市场。

  于是屡屡有人出来纠错矫正,并直接指正“大学生不是精英分子”。

  真的是国人不懂吗?民众早就知道,大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毕业之初,连隔壁大妈都会感叹一句:“找到工作了?真不容易!现在大学生工作难找啊!”真的是学生放不下身段吗?卖肉、洗脚、跑堂子,哪行都有大学生的身影,大学生们早在“毕业即失业”的威胁前自嘲说,“谁叫我精英我跟谁急”,心理上早就去尽了精英化。

  必须承认,大学生去精英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也没什么可逆转的,让大学生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一步。其对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无须赘言。而从就业现实来看,放下身段,心态平和地求职也是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

  大学生迟早要卸下神圣的光环。

  那为什么,布衣百姓们死抠着“大学生=精英”不放,要为大学生讨一份精英级别的待遇?既不是不愿面对大学生已非稀缺资源的现实,也不是对弱势的简单。而只是因为投入与产出的严重不对称。

  无论对居民家庭还是农民家庭,要捧出一个大学生,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少农民家庭甚至倾全家之力,举债供学。

  当你付出了精英化培育成本,却只获得非精英化培育模式,最终得到一个去精英化的大学生。你会觉得合理吗?

  所以,想平息舆论,别只要求大学生去精英化。事实上,琢磨下怎样熬出一碗真正值5块钱的粥,要比争论有用得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