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的自我调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悲伤、苦闷、愤怒……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人的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有能力化解这些烦恼,因而生活得潇洒自在,有滋有味;而心智孱弱的人则每每被烦恼所累,生活得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甚至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像这种正常人由于生活所累或不良刺激而导致语言、思维、行为发生反常的现象,人们一般称之为“心理障碍”。

  据研究证实,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心理很健康的人,在一定场合或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其外在的、直观的表现主要是行为异常、情绪不稳、语言倒错、情绪混乱等。

  心理障碍不仅有害心理健康,而且有害肌体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个别的极端行为甚至造成社会的危害,如报复、杀人、破坏、自杀、自残等等。因此,重视心理素质的修养,学会调适异常情绪,善于解除心理矛盾,消除心理障碍,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心理障碍、求得自在逍遥的心境呢?

  一、用适当的方式尽量发泄。向知心的人直率地诉说苦衷,倾吐积郁,宣泄忿闷,甚至悲痛地哭诉一场,这都能释放和减轻心理压力。也可以对物发泄,当然,不是破坏性的摔砸一通,可以去打打球,跑跑步,去健身房超常地运动一番,通过消耗体力来消除烦闷,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二、培养自控力。对烦恼和不愉快,要承认其发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准备,然后冷静地想办法对付它。当然,这要在平日里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遇事不慌,稳妥对待。

  三、转移注意力。有了烦恼,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工作、娱乐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方面,这样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

  四、暂时躲避。暂时离开引起不愉快的人、事或者环境,眼不见心不烦,时过境迁,心理压力也会随之淡化或消失。

  五、放弃过高的期望值。很多人的烦恼是由于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一旦这些期望没能实现,烦恼也就随即而来。因此,正确地面对现实,不抱幻想,也就不会自寻烦恼了。

  六、适当作些让步。能伸能屈,能进能退,自然轻松自在;凡事认真,一味固执,肯定烦恼重重。其实,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做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让步、妥协,也是应该的。这样,自然少添忧愁,多一份轻松自在。    (宋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