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职场橡皮人”?

  小时候用的橡皮,冷热不怕,随便怎么折腾,始终如一,时间长了,折腾它的兴趣都没了。

  一晃很多年过去,大家都工作了,渐渐习惯了不用橡皮,而“橡皮人”却在职场中流行开来。

  什么是橡皮人?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职场人。

  这个解释一出,很多白领惊呼:“这不就是说我吗?!”

  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杭州普通白领,发现这样的人还不少。且看看一些“橡皮人”,他们是怎么“炼”成的。

  “橡皮人”

  “上班就是浪费公家水电”

  “无惊无险,又到5点。”这句话,胡云浩(化名)天天挂嘴边。

  胡云浩,男,28岁,杭州某事业单位办公室普通员工,工作5年。

  用他自己的话说,“没能力没背景,猴年驴月才能升副科。”

  工作清闲,每天就是处理一些文件,没有多大创新,只要细心点,基本就能交差,单位没有创收等压力,没人布置多余任务,

  “我怎么感觉现在来上班,就是浪费公家的水电一样?”胡云浩自我评价道。

  刚进单位时,胡云浩勤奋工作,经常为了文件中的几个词,反复查资料,简直一个“搁私企”(意为在私企上班的人)。他这种劲头,要是在私企,绝对会被私企领导看在眼里,但在他的单位,没人在乎这些。

  第二年,胡云浩慵懒了不少,“何必呢,认真又不多发钱,不认真又不少给钱。”

  就这样,日子“嗖嗖嗖”过了5年,胡云浩突然发现,除了年龄渐长,抬头纹渐深,他几乎一无所获,没有荣誉,没有批评,无功亦无过,升迁也基本没戏。好不容易媳妇熬成了婆,谁都想霸占着位置。

  辞职?创业?这些,他都想过,最终都放弃了,“算了,小兵拉子就小兵拉子。这里好歹旱涝保收,还不辛苦,真出去了,自己还能干什么?”

  “橡皮人”

  “从来没领导注意过我”

  李晓娜(化名),名字和人一样,属于过目而忘型。

  公司人多,女人更多,左右逢源略有姿色的女人又最多,性格内向、相貌平常、能力一般……李晓娜自己总结道,“我就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那种。”

  李晓娜,女,25岁,杭州某公司普通员工,工作3年。

  工作上,她习惯了上司布置任务,完成即可。就算闲在家里,也懒得干活。

  大家都是新人,差距还不大。

  第二年开始,差距渐渐拉开了,肯吃苦肯钻研性格外向的同事,先是收入比她高,又是年底上台领奖。

  其中几个,甚至成了她的上司。

  “感受?第一年没感觉;第二年,有点羡慕,但又觉得自己比较淡然,不会太累;第三年,有点不甘心,但又没行动。”

  她说,她也想改变自己,但不知道从何着手,而且大家也习惯了她的默默无闻。有重大项目,基本都忽略她,从来没领导注意过她,“想法天天有,行动次次无,说好听点,是闲云野鹤,说难听点,是随时可替代,有点焦虑。”

  “橡皮人”

  对他人成绩“羡慕嫉妒恨”

  马芸芸(化名)觉得很无奈,“每次人事变动,都会有猫腻。”

  她“恨恨”的原因是,每次变动,好事都没她的份。

  马芸芸,女,30岁,杭州某私企财务人员,工作7年。

  “好歹我也算老员工了,加薪慢,升职没,你说我算什么?”最近,马芸芸一手调教出的徒弟,被调到另一家分公司当财务经理。而那个位置,她“觊觎”了好几年,“刚得知消息时,哭的心都有了。”

  尽管对徒弟羡慕嫉妒恨,马芸芸还是清楚自己的斤两,即只有资历没有能力,“徒弟调教出来后,一遇到困难,我就让他想办法解决,解决好了自己也挂个名。开会时的几个建议,也是和徒弟聊天时得到的启发。反正公司每月就给我这点钱,没必要为它卖命。”

  看多了一些单位的升迁,都是师父靠着徒弟往上爬,马芸芸以为自己也会有类似好运。没想到,还是徒弟冒了出来,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捞着。

  时间长了,马芸芸觉得累,但想到好不容易熬成了老员工,跳槽当新人实在不划算,“混着吧,只要公司不倒闭,我还是有饭吃的。”

  ●测一测

  你离“橡皮化”有多远?

  1、你总在例会上,很不自觉地找一个远离上司的位置。

  2、在一个月内的会议上,你没提出你的想法与提案。

  3、在两个月内,你的提案或建议没有被采纳过。

  4、在三个月内,业绩上你没有达标。

  5、一年之内,你没有受过任何表彰或批评,但你却不在乎。

  6、公司改变管理制度,在你看来,并没有切身影响。

  7、出了问题,并不想自己去解决,而是等着同事来解决。

  8、混混日子就可以,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并不是处于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位。

  9、在大家聚会或活动时,你大多数时候坐在角落,冷眼旁观。

  1~3项橡皮人1次黄牌警告:你开始在工作上出现倦怠或掉以轻心,开始出现“橡皮化”端倪。继续这样下去,上司、同事对你的期望值会逐渐降低。

  4~6项橡皮人两次黄牌警告:你已经踏入了“半橡皮化”的圈套。过去曾经努力积累的形象屡屡自我破坏,无论上司还是下属,都开始对你的能力表示怀疑,而你却依然得过且过。

  7~9项橡皮人红色警报:你绝对已经是资深的“橡皮人一族”,大家连提起你的兴趣都没有了,一旦出现裁员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有你做垫底,随时把你推向这个“深渊”。

  应用心理学博士:

  要以开放投入的态度对待工作

  杭州五云山疗养院院长、应用心理学博士骆宏表示:“橡皮人”是个普遍情况,并不是说心理上有问题。

  “之所以会觉得这个现象不好,是因为之前社会上有种看法,即人必须要喜欢工作、投入工作。看待一个人好坏的方式,也是以是否热爱工作来衡量。”骆宏说,“但现在,很多制度或现实原因,会导致部分人无法投入工作。”

  他指出,现在,很多白领不把生活的核心放在工作上。工作对他们而言,只是种谋生手段,他们追求的,只是快乐。

  他认为,“橡皮人”现象之所以流行,是从表面上看,在职场上“刀枪不入”的心态,不容易被工作影响情绪,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反而会伤害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的人生观。

  “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如果不能以开放、投入的态度对待工作,幸福感会大大降低,麻木、无所谓等情绪,也就会弥漫开来。”骆宏告诫道。

  如果不想自己“橡皮化”,首先,要弄清自己的生活方向,不能把实现目标的手段变成目标本身;

  其次,心动不如行动,如果想改变状况,最好做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事情,改变墨守陈规的局面;

  最后,人还要有复原力,不痛苦并不等于快乐,越是采用麻木态度,反而离快乐越远。改变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人一旦有了抗挫折的复原力,反而能在工作中得到收获。 记者 张文华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