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并不是谈什么职业病致“死”,而是要讨论“人”在职场里常常遇到的尴尬处境。之所以说“死”这么严重,是因为客观上许多人面对晋升或加薪方面的冷遇却常常不自知,甚至最后被辞退了也不明白是为什么。本期,我们就来认真讨论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上海心港心理咨询中心 蓝色水晶
职场之“死”一:纷乱的人际关系
一些刚入行的新人总是以为,无论是外企、私企还是国企,最关乎自己晋升与发展的无外乎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成绩。但为什么却把人际关系问题放在这里呢?不妨先来看看这个调查:
一目了然,人际关系无可争议地排在了影响升职的最重要因素中。现实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糟糕,认为自己平时待人热情、无论面对客户还是同事都友善相处,却没有想到最终影响自己前途的问题恰恰可能就出在这一方面:
Case1:客服,该墨守成规吗?
“哎呀,你怎么这么傻啊!”
老职员Q姐一把将正准备客户办理退费业务的Linda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按照规定每个客服负责本人的客户,你随便揽到自己头上,万一出了什么事不是要你承担责任?”
“那……你说怎么办?”
“你让他昨天找谁办的,等那个人上班了再说吧,免得到时候多事!”
Linda便将信将疑地又把客户退回到了接待员那里,谁知客户却不肯罢休,对着接待员大吵了起来,结果把经理招来了。领导一追查,软弱的Linda马上指着Q姐道:
“喏,就是她说让我不要给客户办的!”
客户、Linda、领导,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貌似无辜的Q姐,她不得不为之承担了被投诉的责任。事后,Q姐一下子陷入了莫名中——难道自己错了吗?错在哪儿了?为此她竟然几夜冥思苦想不得入眠。
规矩,当为人而设立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基于这个立场,似乎也并不指责Q姐拉开Linda是“多管闲事”。她只不过好心提醒了一下同事,为何最后却成了“替罪羊”呢?
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类别叫“强迫性人格”。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凡事总要寻求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套规矩,任何事都主张谨小慎微。在强迫性人格看来,没有章法是不可思议、也是不能接受的。由此,刻板、保守就成了这一类人的特征,跟他们相处不仅自己要这样行、还要求别人也这样行,临近退休的Q姐便是典型的例子。
遵章守法,本是人应尽的义务。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规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工作。尤其是对经常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客服工作,要知道这一行诞生之初并没有现今这么多的理念或者规则,完全靠基层人员自己去摸索。而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服务好客户,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窗口形象。
显然,Q姐的“提醒”并非真正为了这个目标,相反她仅仅是为免多事而简单地要求Linda将客户拒之门外。何况,“每个客服负责本人的客户”并未限定在当事客服不在时其他人就不能接待这位客户。即使真有那样规定,一旦发现有不妥之处也会被立即调整。因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客服机构,绝对不会把“人”放在第二位而只强调规定本身。
说到底,这一类人所遵守的规章并非来自制度,恰恰是来自她自己那套强迫性人格的观念,而所谓的“公司规定”不过是给她贴上了一个“合法”的标签罢了。所以,“死”在这种问题上的,真该先好好学习适应一下“人”的环境,而不是只遵循自己的游戏规则。否则只能说,这样的人“死”得还真不算冤了。
Case2:国企里,左右逢源的她怎么会自杀?
众人慌慌张张把李洁从绳套上抱了下来,好在最后总算把她给救醒了。可大家都觉得纳闷,平日里总是待人热情、友善相处的她怎么会一大早在办公室里上吊?
事情还得从昨天说起:处长昨天交待她写一篇报告,务必在今天开会前完成。李洁本想几千字的文章一天应该可以完成,便满口答应;没想到写不到一半,副处长又让她写一份规划书,也是今天早上要交,她又应承了下来。
刚想再继续写下去,科长眼见她一个人在办公室,又问她是否可帮忙出去买一样东西。盛情难却,她又放下手头工作骑着单车走了。没想跑了很远,却被告知必须明天才进货,悻悻地赶回单位时已经快下班了。只得收拾一下东西赶回家,准备在晚上挑灯完成任务。
谁知,就在处长的报告还差一小段时,宝贝儿子忽然从床上跑出来说肚子疼。赶忙把孩子送到医院,挂了几个小时的盐水,大半夜也过去了。通宵未眠的李洁便想着早点赶到单位把报告完成,没料想送孩子回去以后上班的路上竟遇到堵车,赶到单位时已经迟到几分钟了。
最后,科长、处长、副处长轮流过来问她自己交代的任务是否完成了。向来主张左右逢源的李洁根本不敢为自己辩解,三位领导便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她一番。从来都是做事妥当、没有受过这等委屈的李洁承受不住,就一时冲动选择了在办公室里悬梁自尽。
得知真相,几位领导们却都不以为然:屁大点事,犯得着要死要活的吗?
做回自己,好过当被压垮的驴子
在国营单位里,所有工作的核心都不外乎“领导”二字。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国企大多采用直线型的金字塔式组织,所以许多时候领导的意志和行政命令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切。不可否认,在这一类单位中自己的意见相对于私企、外企来说是受限制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到了承受的权限便也只能以寻短见的方式呢?
没有一项工作可以在无半点压力的情况下完成,因此压力在心理学中并非是个绝对的贬义词。但是,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范围必然会有一个阈限值,超过这个阈限就必然会导致爆发。而最后那一点达到临界值的压力,可能就成了导火索。
也许在三位领导看来,他们交待的任务都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在特定的人和环境下加在一起,就成了引发心理崩溃的成因。就好像一个已经满载货物的驴子,那最后放上去的一根稻草看似很轻、却可以使它被压垮。而对李洁来说,向来的“左右逢源”使得她抗挫折的阈限值本来就很低,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不堪重负。
在国营单位的特有氛围中,很多人也不太懂得说“不”(别的企业也会有类似情况,只是相对国企更多一些)。但如同李洁的实例,若只是一味地要求使领导处处都满意而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当她没有完成任务时亦未合理说明原因,把一切都让自己承受。试问,这样的结果真就使领导满意了吗,还是反而“死”得更快呢?
所以,我们每个人既应当明白自己的阈限大致在什么程度,也要懂得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中,量力而行终究是好过做那被压垮的驴子,同时也能够真正加强自己抗压能力,毕竟自己无法做到万能。用一句俗话: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给顶着呢!
小结:到底是适应环境还是做回自己呢?
“有人跟我说应该实实在在做人;有人跟我说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还有人说沉默是金最好,但又有人说这只能一辈子碌碌无为……哎呀,我听得脑袋都涨了!”
这是一个刚刚入行的新人跑来咨询室对心理咨询师说的话。她本身是个直率豪爽的人,但自从到了这家单位以后便碰到了郁闷:身边总有一些“好心”的老同事劝导自己为人处事的道理,而他们的话常常又会互相冲突,听听好像都有道理,自己又该怎么选择呢?
就像前面两个Case最后的结论似乎是相反的:前者要求多适应环境和别人,不能只遵循自己的墨守成规;而后者却要求更多做回自己,不能老是顺着别人诉求,这不是很矛盾吗?
在这里,我们不去评价哪一种社交观念是正确、哪一种是错误的。关键在于,你所选择的道路是不是能坚持走下去呢?真正坚定的人绝不会轻易为了挫折或者失意改变自己,更不会由于自己所走的路坎坷不平便踌躇犹豫。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在职场里的人际关系观念,事实上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所有人都满意而不犯任何错误。但我们可以发现,两个Case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希望做到尽善尽美,不能接受挫折或者让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或许,这才是职场人际交往中最容易“死”的忌讳吧!
职场之“死”二:工作中的大忌
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已经越来越成为职场白领中的“生力军”,所以这张调查便可以说明一些上班族对工作的看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龄是一个模糊的界限,这份调查也代表了一部分70后的观点。
从表面来看,有一半左右的上班族强调“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看起来这种很有工作积极性的价值观是好事。然而,这当中也同样凸显一个关键问题:自我价值感的强悍,会导致不太愿意服从、或者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一点就势必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犯下各种大忌,最终导致莫名其妙地“死”在了职场上。
Case3:角色的冲突,剪不断理还乱
心理医生Marsha跟着一个女患者来到一家神秘的宾馆房间。这里其实是一家特殊的地下俱乐部——“虐恋之家”。所谓虐恋,就是指通过肉体与精神虐待的方式获得性快感,简称SM。这个女患者便是这方面的原因来求助心理咨询,并要求Marsha帮助他们一位成员“完成心愿”,于是就有了这一幕:
走进房间,里面居然躺着一个五花大绑的男人。西服革履的衣着倒像是一个白领,可他一看到Marsha进来竟立刻表现出兴奋且哀求的样子,要求她虐待自己。Marsha便照着那位女患者的指导,狠狠地用脚踩在那人的脸上,并且使用了一旁的皮鞭等工具抽打了好几下。直到对方表现出完全满足以后才停止,而当走出这个房间时,所有的人都恢复了正襟危坐的姿态,全然就像没有发生过一切。
这样的情况,即使在心理医生的行业中也是少见的。然而,当心理咨询中心督导得知这件事以后,却对身为心理医生的Marsha给予了暂时停职的处分。一时间,Marsha感到相当委屈:自己只是顺应来访者的要求,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怎么就错了呢?但是督导给出的意见相当明确——心理医生就该做好工作的角色,而不能有其他角色冲突!
在其位,当行其事
心理医生通常被要求不能与来访的患者发生工作以外的任何关系。因为只有保持相当纯正的工作关系,才可能认清对方心理问题的实质并找出解决之道,一旦有其他关系干扰,就会影响咨询的客观性。所以,在本行业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有任何关系的瓜葛(如自己的亲友来咨询),心理医生便得要求转介他人,以免破坏咨询效果。基于这一点,咨询中心对Marsha的处理并不算过分。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多重的角色:在家里是妻子、母亲,在单位是职员,在培训学校就是学生等等。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在不同的角色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却是不同的,作为母亲要照顾孩子、作为妻子要操持家务、作为朋友要关心和慰藉。如果互相串了,就会发生“角色混乱”的现象:作为心理医生角色的Marsha却答应患者的私人要求扮演了“施虐者”的角色,就是典型的例证。
其实推而广之,所有的工作都应当避免角色混乱:曾有一个女职员因为自己的工作量和男同事一样繁重,常常心生不满。有一次偶尔和同事发生一些磨擦,竟不由自主在办公室当着众人的面大嚷:“你们这帮男人怎么老是欺负我一个女人!”为了这件事,导致她受到上司的批评,也白白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显然,这时的她就在不知不觉中混乱了自己工作的角色和与同事间性别角色的不同。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不容易的,像领导在单位可以对员工下命令,但回到家里却一时还沉浸在领导的角色中,结果就可能和丈夫发生口角,有时候不经意地犯一些小戒(比如工作间隙外出办私事、在印文件时顺便给自己打些东西)很可能就把我们一步步引向角色混乱的境地,最终完全被动地“死”在职场中。
所以,把握好这一点更需要不断的警醒——我来单位里是做什么的?!归结来说,也就是“在其位,当行其事”。
Case4:我要升职、我要发展,错了吗?
Alina是一家公司的白领,平时工作相当能干,表现也很不错。但是,来公司几年,她几次旁敲侧击地希望领导给自己升职,可是总不如愿以偿。看着晚进来的同事都升了,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Alina不免有些心焦,于是便就到处打听原因,结果领导的秘书终于悄悄告诉她:她工作的确能干,却常常爱特立独行,有时为了与同事竞争而刻意大包独揽,颇有抢别人风头的意味。虽然最后完成得出色,但领导认为这样的风格不太适合当管理,便一直不同意让她升职了。闻听此言,Alina沉闷至极……
Karida是一外企的文员。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同事也合作相当愉快,但和Alina一样,她却也是好几年都没有得到晋升。虽然向来沉稳的Karida还是不动声色,可毕竟来这里工作总是希望有发展的,更想和其他同事一样得到荣誉、地位,为什么会不得上司的眷顾呢?后来才知道,原来领导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她的存在。尽管她工作认真、与人合作愉快,但每次到最后总被别人用她的成绩去报功,而她也不知道如何为自己争取权益。结果一些坐享其成的人在撷取她的才智后,只有留下面壁垂泣的苦恼了……
自以为是VS幕后英雄
有人将Alina的工作方式称为“自负型”,而将Karida称为“幕后型”。看起来,两人选择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与方式,然而最终她们的结局却是惊人的一致。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现代管理心理学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团队合作”。哪怕是可以由个人完成的工作任务,最终还需要通过与其他部门的互动才能将之转化为财富。比如作家写稿,若没有编辑帮着他审稿出版,便也拿不到稿酬;若没有人帮着售书,更无法将作品变成利润。
而作为在职场中的员工来说更是如此,可能在Alina心中这些工作自己完全能一力承担,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她渴望的“升职”却是要求有团队管理与经营能力的。真正希望升职的人应当明白,即使尚在基层工作时,不仅是表现个人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领导看到你能够与其他同事良好合作,最终相信你具备管理别人的能力。如果样样都由自己一人包干、抢了人家的风光,将来当了主管又如何能安排下属完成不同的工作呢?自以为是的后果,只能是让自己的升职梦“死”在绝路上。
同样,Karida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甘当绿叶的陪衬。表面上她信奉“吃亏是福”,但事实上心里却还是想着能够平步青云,否则也不会因此而焦躁与苦恼。那么既然想要升职,就应该用心去体现自己的才能。试想,即使领导看到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那么作为这么个连被人抢了功都不知道去维护自己权益的绿叶,将来当了主管又如何能为下属所信服呢?
在管理心理学有关领导权力的理论中,领导者除了被授予的职位权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威信。自身的威信一方面来自于中蕴含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本身工作能力的体现。而作为一个只会做“幕后英雄”的人来说,显然是难以建立这种威信的。
实际上貌似截然不同Alina和Karida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努力审视自我,而仅仅把目光盯着“努力工作=升职”,到最后竟没有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严重问题。所以,在职场中时不时地自我反省是相当重要的,许多情况下可能就是想当然的过着日子,结果也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总结:双向的适应=免“死”金牌
其实,无论是站在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待自己该如何与职场中的各种人相处、还是站在工作本身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角色和职场中的发展,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互相协调:一是对自己的定位,二就是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不主张一味地顺从环境与讨好别人,如Case2中的李洁和Case4中的Karida;同样,我们更不赞同过分自我中心或墨守成规的作风,如Case1中那位Q姐和Case4中的Alina。因为事实已证明这两者都是走向“死”路的根源。
在职场中,自我与环境,就是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既要懂得理解与适应环境和他人,同时更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把握自己的价值底线,不轻易卑躬屈膝,也不会随便任人摆布。当然,哪怕是心理专业人士都照样会像Marsha那样无意中偏离自己的工作角色,所以客观上要真正把握好这个度并不简单。但是,若能将这作为一个目标和方向去努力,那么至少在职场里等于能得到一块重量级的“免死金牌”,从而可以减少太多莫名其妙的“死”了。相信,这也是许多人乐意索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