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啊,我……”我们常常与类似的话语接触。道歉时现代社会最常用的社交语言之一。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错了事就要道歉,别人道了歉就应该马上原谅他们。可是道歉有时候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还觉得对方应该向我道歉呢”、“我实在说不出口”、“没准对方并没有觉得特别受伤,也许不用道歉吧”……
很多复杂原因导致不道歉或者假道歉。比如“如果你受到了伤害,我向你道歉”,言下之意却在指责受伤害者太过敏感——做错事的人希望借道歉摆脱愧疚感、达成和解,却不小心把人伤得更深。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成功地道歉?
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
要让道歉取得成功,必须满足受害方的一种或多种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恢复尊严:如果有些行为被认为是对自尊和尊严的损害,就得让受害者重新找到自身价值,恢复尊严。把宽恕与否的权利交到受害者手上。
确认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往往是道歉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道歉,施害者承认自己犯了错,有心思过,并保证不再重犯,从而确保双方有共同的价值观,确认双方关系当中潜在的某种规则和价值。
确认错不在自己:有时候受害者也会忍不住自责:“是不是我的脸皮太薄?”为别人的错误而带上精神枷锁。对方的道歉会让他/她感到“终于讨回了一个说法”。
确保双方关系的安全:有时,受害者最需要的是保证生理或心理上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道歉必须让受害者了解:伤害的动机是什么?伤害是否可能重复发生?等等。婚姻当中出轨造成的伤害,常常需要满足受害者这方面的心理需求。
亲眼目睹伤害者的痛苦:有些道歉要去的效果,受害者需要知道对方也感到了痛苦。施害者的自责、愧疚往往会被看成是诚意的表现。
弥补伤害造成的损失:补偿是指弥补损失,使事情得以解决的方法之一。它常常起辅助作用,有时也会成为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去餐厅吃饭,因为上菜太慢而影响心情,此时餐厅经理送上可口的甜品可能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歉。
与受伤害者坦诚对话:道歉经常是对话的过程。受害者往往需要向施害者说明自己因为对方的行为所遭受到的不幸,包括不幸的意义、煎熬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
要提高道歉的成功率,就得去尽量理解受害者的心理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满足。受害者需求的不同,与事情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当事人的、文化背景、对事情的判断有关。
完整道歉的4个组成部分
道歉的方法有很多种,心理学家阿伦•拉扎尔认为,一个完整的道歉包括认错、自责、解释、补偿这4个部分。
认错:拉扎尔认为这是成功道歉最基本的要素。夫妻争吵中常常有人说:“我道歉了啊。”另一位不买账:“你没有。因为你从来没有承认过你错了。”认错有时并不简单,包括:正确指出谁做错了,该向谁道歉;说清楚行为错在哪里;承认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证实所造成的伤害是对双方社会公约的违背。能否成功道歉取决于我们能否从受害者的角度很好地看待整件事情。即使在显然做错事的情况下,做错事的人还是需要想一想,伤害对于受害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自责:只有具备自责成分,道歉才会显得真诚。过错方的自责、谦卑有助于恢复受害者的尊严,也表明双方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自责还会产生自制,即决心克制和避免将来出现类似的行为,有一种承诺的意味。在私人道歉中,自责所体现出来的诚意非常重要;而在公开道歉中,最重要的往往是敢于承认违背了社会公约,即认错。
解释:没有做出解释的道歉常常被视为是不够充分的。但是,如果过错方试图用解释减轻责任,给出的理由是虚假的、狂妄的、别有用心的,反而会使错误越来越严重,轻则也会淡化道歉的效果。
补偿:在某些道歉中,补偿是主要特点。有时候经济补偿也会带来各种不同的负面影响,比如接受道歉者认为这种补偿不合适、是羞辱的时候。
成功的道歉未必4个部分都要做到。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我们能否听出受害者的需要,并且真诚地做出回应,以恰如其分的组合满足其需要。
小心避开“假道歉”
知道如何道歉才能有效,并不表示我们就能够做到真正的道歉。有时候,道歉显得那么困难。困难的不仅是道歉者,还包括接收者——有时要分辨出谁受到了羞辱都是困难的,因为承认收到羞辱本身就是一种羞辱。
导致不道歉和失败道歉最常见的因素,就是过错方不能坦诚地承认错误。人在到自己做错时,往往会处于一种矛盾当中——既觉得应该认错,又想避免或减少为错误承担责任,其结果往往是使道歉打了折扣,甚至弄巧成拙,更令人失望、烦恼。
比如以下常见情形——
“对不起。可这都是你造成的,要不是你……”这样的道歉把责任都引向对方,含着攻击。
“我为我所做过的一切道歉。”这种含混不清的道歉并没有说清楚行为错在哪里。
“出现了错误。”这是一种置身事外、回避责任的认错方式,没有指明谁犯了错。
“如果有错的话……”给过错加上附加条件,其实质是想否认错误。
“如果有人受到了伤害……”质疑受害者是否受伤,是掩盖自己的过错,似乎道歉只是因为自己大度。
“其实也没什么……”对是否犯错产生疑问、试图大事化小的做法会让道歉偏离轨道。
使用不恰当的语气。“对不起让你这么伤心”、“对不起让你反应这么大”——根据语调不同,既可以表达关心和自责,也可以表示傲慢的谴责。
向不该道歉的人道歉。2008年“虎照门”事件中,陕西林业厅对公众的致歉信中,回避了公众对虎照真伪的质疑,而是为“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致歉——这显然是针对陕西省政府的批评道歉,不是在向公众道歉。
对于生活中需要道歉的事件,人们的认识不一定能迅速达到一致,很多东西往往需要协商。比如:谁该向谁道歉;施害者和受害者分别应该承担多少责任;解释是否可以接受;受害者是否有机会表达自己所经历的痛苦……这种过程可能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多年。只有当做错事的人不愿意满足对方认为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时,才可以说道歉完全失败了。
道歉确实很难。双方必须敢于面对不快进行互动:过错方通过道歉请求原谅,需要暴露自己的缺点,还可能会受到对方的报复;受伤害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尴尬处境而感到不安……但是,道歉有时是必须的,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而不能像孩子一样总是为自己的过错辩护,甚至把自己的错误推卸给别人。
道歉,是一种需要双方都有诚实、大度、谦卑、承诺和勇气等正面态度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