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跟我约会就说临时有事,这样我还有机会吗?”
□“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他还是不让我认识他的朋友,你觉得他这是什么心态?”
□“他都平日约我,而不是周末约我。你说说看,他是不是背地里有别人?”
……
相信很多读心理的朋友都跟我一样有类似的困扰,当别人知道你是念心理系的时候,第一句会问你的话是:“你能看透我在想什么吗?”、“昨天那个学妹传line给我,你觉得他对我有意思吗?”、“如果他都没回我电话,是不是代表他不在乎我?”。每次都被问得像“通灵系”的人一样,如果我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绫贝早就去开宫庙了(╯°□°)╯︵ ┻━┻
不过,昨天在Science of Relationship上面读到了一篇文章,一举解救我们这群“通灵人”。下次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时,这样回答就对了:“不一定喔,有可能是!@#$,也有可能是#$︿,还有可能是@!$#%……”
■他用Line回复邀约,而不是用电话,表示他对你没感觉?
或许你以为打电话约他,他却用讯息回你,是一种不重视你的表现,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说明“用讯息取代电话”,等同于不重视这段关系;更可能的情况是,因为你这样想,结果最后跌入了自我验证的语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两人的关系果然越来越差。
没有证据显示电话比讯息“好”。事实上,讯息是时下年轻人非常惯用的方式,美国每三个青少年就有一个,一天传讯息超过100封。当然我们还是会讲电话,但大多数的对象都是家人。另外,外向、情绪不稳与比较不怕孤单的人,比较喜欢用讯息(而不是打电话)。
用讯息沟通其实有很多好处,例如保护隐私、以及可以实时传递,不像在电影院或骑车时就不太能讲电话。当然也会有一些限制,例如对方发来“很好”两个字,你其实不知道他的语气是开心还是难过。
另外,一些研究也显示,当你不想跟对方太过亲密的时候,你也可能会用简讯。
■他因为忙碌或生病延后约会,表示他不在乎你?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两性专家会说,对方不断地爽约,表示他不在乎你。听起来“爽约”这件事情,蕴含了几种可能性:
(a)他真的有事或生病;
(b)他不想跟你出去,他宁可花这些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例如,处理自己的杂事,或是跟别人约会。
同样没有证据显示,延后约会等于无感。相反地,“欲擒故纵”(play hard-to-get)倒是许多人喜欢使用的方法,利用这样忽远忽近的方式,来增加神秘感与吸引力,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对方的“放鸽子”究竟是在耍手段(实际上对你还是有意思),还是他真的不重视你。
不过这到底有没有用呢?对有些人来说神秘感是有效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是无效的,他们更喜欢直来直往。
事实上,跟第一点一样,如果你一开始就把结果想惨了,那结果通常也会很惨。一段好的关系是需要靠经营的,愿意去相信这段关系是可以成长(Growth Belief)而不是好坏由命定(Destiny belief)的人,更愿意去解决与克服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最好别太早带他去见你的朋友,因为朋友的评价可能会让他留下不好的印象?
“如果你的朋友会在他面前说你的坏话,你该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带伴去见他,而是‘你怎么会交到这样的朋友’?”Dylan Selterman博士说。有些专家会建议你不要太快带新伴侣去见朋友,因为他们可能会讽刺你或挖苦你,破坏你的形象。但同样的,没有证据显示“见朋友速度快慢”与“两人关系好坏”有关。
另外,我们都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开始我们总是容易对对方抱持“正向的错觉”(positive illusions),虽然这对关系是有帮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展,我们还是需要知道朋友对另一半的看法,他们通常会对感情比较客观,也比较能准确地预测你们两个是会ㄘㄟˋ还是会继续在一起。
最后,还有一个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效应”,学术一点的说法是“合作性求偶”(cooperative courtship),例如演化上一些鸟类或动物会协助他们的好麻吉找伴(影片),国中男生在把妹的时候,旁边会有一些穿着夹角拖的帮忙起哄,甚至到求婚时都仰赖朋友帮忙才搞定;姊妹淘也总是聚在一起,喝下午茶吃松饼,讨论哪个男人值不值得去爱或等待(旁边这些狗头军师叫做“wingman”或“wingwoman”)。
总而言之,把妹或恋爱的时候,有朋友在旁边不一定不好,有时候反而还可以提供一些帮助(虽然不一定有用XD)。
■不把重要的周末晚上空下来约会,表示他不重视我?
周休二日的文化下,我们好像很容易把周末看成自己放松的时间,我们倾向把这些时间留给一些重要的人,或是留给自己。不过,是谁告诉你周五或周六晚上,才是神圣的黄金时间(primetime)?
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黄金时间。Dylan Selterman指出,某些人是夜猫子(night owl),某些人是早起的鸟儿(morning larks)天天有吃不完的虫(?);此外每个人的、偏好的活动也有所不同,就像有的人是野外冒险王,上山下海路跑海钓通通来(所以这些活动可能大多在白天),有些人则是假掰白日梦冒险王,休闲的第一要务是皮肤不可以变黑。基于这些活动的时空限制,或许我们更该在乎的不是约会的时间究竟是平时还是假日、白天还是晚上,更重要的是你们如何在两人偏好的休闲时间当中,取得一种平衡。
我们最近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初步发现,虽然共同兴趣多的夫妻比较满意彼此的关系,但这效果远不如“婚姻弹性”来得大。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去看痔疮而且心里各种复杂很害怕、很需要老婆陪,但是老婆可以的时间与医师的时间一比对,只剩下她每周用来做脸的快乐周日早上,那她会怎么办?她会陪你去吗?在“敲时间”之外,当两个人都愿意为这段关系做出一些调整与牺牲,这种“利关系行为”(pro-relationship motivation)更有助于感情的维系。
同样的,如果他老是不跟你一起去做你喜欢的事情,或不让你陪着去做她喜欢的事情(比方说我喜欢一个人买衣服,因为快又不会有人在一旁碎念),很可能是他真的对你没兴趣,但也可能是他“经营关系的技巧”不太好,甚至还有其他更多种可能。我们并没有办法凭借单一的行为,就确定他爱不爱你,或是他爱你胜过他自己。
写在后面:
心理学的背后,其实是针对一个现象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把原先就模糊的事情搞得更复杂),而不是替一个行为找一个单一的动机。没有一个举动可以代表感情的全貌,也没有一个行为可以看透他到底想不想要(咦?)。别太快就觉得自己被打枪(brush off),除非你天生喜欢打自己枪。反过来看,当然也不是一天到晚唱“在一起喔在一起喔要在一起”,就真的会在一起。
与其花时间去猜测对方在想什么,不如好好把焦点放回自己身上。不断询问对方怎么想,最终只会失去自己真正的模样。(资料来源:泛科学网;文/海苔熊)[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