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容不下一粒沙”,在真爱里这是成立的!

非常迷人的乔,带着她特有的黝黑肤色、黑色马靴和黑色幽默,走进了我的世界。我们结识纯粹因为另一位好事女子:当Summer决定脱离单身嫁给了某理工博士的那天,做的第一个决定是把她还待字闺中的所有京城女友召集到簋街的饭局上,隆重宣布:“姐要退役了,你们再选个班长吧”。半推半就之中,我接过了她的棒,这时候Summer似乎还有些放不下,眼神飘忽,在席间穿梭,突然指了指坐在我对面的乔,说了句,“你要担负起副班长的责任来”。然后就有幸和乔在各式场合一起吃吃喝喝,见识她恰到好处滴水不漏的幽默,同时深深喜爱上她。

乔是这样一种极品:不管是谈论旅行、工作还是交际……都能使上既机灵又真诚的自嘲,因此哪怕讲到了刚买的无比没有性价可比的一款香奈尔新款,你也听不出什么炫耀意味,能感到的就只有她那股生气勃勃的生活乐趣。而所有谈话之中,我最为享受的是她的各式相亲经历。

有必要做个声明,乔的美貌足以让她不乏追求者,但因她和善讨喜的性格,即便一位刚认识不到十分钟的好心人,都会愿意问上一句,“你单身吗?我认识个男生很不错,想介绍给你。”

她在许多著名品牌呆过,基本上都是做高级公关之类的职务,这个工作使得她乐于认识更多人。而她的相亲对象中不少都会成为马上或潜在的客户,最令人叫绝的是,有时候我找过去吐槽因某某原因导致手上事情解决不了,她会叫停,“你等等,别哀嚎了,我上个礼拜相了个亲,那个人好像能搞定这个。”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例子。

我所听闻过的最吊诡的相亲故事


乔的所有相亲剧中,让我们印象深刻至独一无二的是“馄饨侯”事件。

前因不多交代了,总之是又一次地经好心人推荐,一位适龄男性(据介绍人说是简朴的高富帅)与乔约定单独见见,此君(以下称馄饨君)在电话中说,“我爱吃馄饨,我们去馄饨侯碰吧”。乔闻听此言愣了愣,但还是很快反应过来,“可以啊,可以啊。”

他们面对面各吃了一碗,倒也找到很多话茬一路往下说。然后馄饨君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大意是你那碗比我这碗要贵三元。乔再次愣住,心想这是不是提醒自己AA呢,于是不露声色说道,“呀真的吗,那待会儿出去我买个糖葫芦补偿你。”两人一起讪笑,起身,准备结束这次见面。这时候,最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馄饨君朝远处挥挥手,“服务员,请过来一下”。服务员趋近,馄饨君严肃地说道,“这碗馄饨,应该是十个对吗?我只吃到了九个,我数学很好的不会算错,这碗一共是十二块,所以你们应该退我一块二。”

乔在描述整件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那种她一以贯之的风格,条理清晰不露声色,我也很配合地冷静倾听,但听到这个地方再也忍不住了,胸口和脊椎失控,一下子滚倒在泰国菜餐厅的沙发上。

“所以说,你也是赞成我放弃一位数学好的男人的,即使他可能是一位表现出了与你共贫贱的富二代,对吗,科学家?”乔笑眯眯地问道。

费了五分钟的调整时间,从沙发上爬了起来,以下是我的回答——数学好是另外一回事,但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角度,男人必须要提供资源的,如果不肯投资,就有两个可能:第一,他缺乏能力;第二,他不认可对方的价值。有一份2011年的全球近35年约会调查报告显示,即便在男女的初次约会中,很多刻板印象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对于男性做经济衡量,对女性做外形衡量仍是个不变的主题。

处乱不惊的乔,终于露出了美丽而懊恼的表情,呃,我再也不会答应别人去吃馄饨了。

切莫答应一次廉价的见面,否则后果自负!


这位馄饨君以凌厉的吝啬作风让乔意识到了有条钢铁定律不可撼动:在这个世界上男人得像个爷儿们样!MM们啊,哪怕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哪怕自己月收入50K以上,找一个舍得花钱约会主动买单的partner依然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乔的血泪史的确对我们启示多多,科学界表示不知道约会道理的话情有可原,但是一些基本原理还是早早学习来得重要。

2011年,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的两位女博士安娜·伊顿和苏珊娜·罗斯在综述性文章《约会变得更平等了吗?》中,分析了《性别角色》期刊上近35年来的相关文献,做了系统的整理总结,然后她们指出,这些年来,两性的约会模式基本上还是遵循着几百年来的那一套,没有发生任何本质上的改变。文章还指出,纵观2004年以来的恋爱指导畅销书,或更准确来说是有关书籍中的指导约会礼仪的部分,都大同小异提出了以下主张——

□ 建议女性一定要等对方提出见面要求,并且通过拒绝身体接触来获得主控权;

□ 建议女性要注重外表,以及身体的气味,甚至是私密部位的气味;

□ 建议女性注意要给对方以一种掌控全局感,切莫或真或假地扮演女强人;

□ 建议女性要让对方觉得难以追到手,以逸待劳乃三十六计之第四,欲擒故纵乃三十六计之第十六,排名这么高不是没道理的。

不必惊讶,这些书的书名中,题眼部分一溜儿“爱得更聪明”“男人计划”“搞定男人”之类措辞,而且分析起来也头头是道,有理论有证据。反正那态度都相当一致:要让雄性主动,要让雄性掏钱,要让雄性花气力;作为女人,矜持和等待是你唯一的正确路线。虽然,几位态度上稍有松动的作者会笔锋一转煞有介事地提出:谁都可以提出见面要求,谁主张谁买单。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最理想的还是让男人开口。

博士们分了1980-1989、1990-1999、2000以后三个时间段,来讨论文献中闪现出的时代特征,通过翔实的比较来分析其中具体的关注点与变化。她们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文化、心理、社会需求等各个方面来说,在约会中,保守不仅仅是女性的天性,更是女性的天职,打破了就要后果自负。

换而言之,畅销书们,还是有点儿靠谱的!畅销书们为什么有点儿靠谱呢?因为它们指出的,还真就是最省事的当代男女交往常识。其原因是: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一对男女而言,对方是个陌生的对象,有某些不安全和不确定性,这种情形下最好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交往范式可依循,那么最自然的,传统社会文化会在这当中起到很大作用。按传统方式行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是注重社会规则办事的,你也得这么来”,这会降低风险,增加配偶成功率。

“爱情里容不下一粒沙”,在真爱里这是成立的


人类不是没有过美好纯真的希翼,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朱迪丝·却司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迪尔德丽·吉森在2000年做的一个关于已婚和同居人群中的不忠现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接近99%的接受调查者希望他们的伴侣是忠诚的,而认为伴侣希望自己忠诚的人也达到了99%。无论如何,这是听上去让人很唏嘘的数据,因为现实当中,人类社会私生子的比例就高达10%,更不用说那些没有产出下一代的私情了。

1989年《当代人类学》期刊上劳拉·贝齐格“婚姻崩溃的原因: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对来自160多个社会文化形态的数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忠乃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头号原因,没有之一。2012年,《婚姻和家庭治疗期刊》上,心理学家奥利维拉·里克和阿尔·卡洛兹提供了对“不忠”的一个定义:这是一种主观难受,认为伴侣违反了一套适用于双方关系的标准,而这种违反带来的结果是与性有关的嫉妒和竞争的感觉。

早在1992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大卫·巴斯在其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嫉妒的性别差异:演化、生理和心理”中提到,男人和女人的嫉妒是不一样的,男人更容易因伴侣的身体背叛而感到嫉妒和愤怒,女人则更容易因伴侣的情感出轨而嫉妒不已。这可能是最早的一篇讨论男女对不忠的定义与理解到底不同在哪儿的心理学专业论文,也论证了西方的著名“double-shot”假说。“double-shot”字面理解是“双重中枪”的意思,实际的意思是“失了身又失了心”或“失了心又失了身”,前面一个双失是针对男人怀疑自己的伴侣不忠而言的,后一个则适用于女人对伴侣的怀疑。

言及“嫉妒”,或许与我一般,你的脑海中马上就冒出了欧里庇得斯悲剧中的美狄亚,这个因爱生恨的女人因为悲愤于情人的变心,最终把与他所生的子女都手刃于刀下。对这一位悲情女神,路人甲乙丙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认为其敢爱敢恨的,有认为其因爱失去自我的。这个问题,换到自认是理性人士,比如我,又会怎样看待?事实上本人比较关心她为什么要杀死一对子女的问题。不要嘲笑我蛋疼,按照进化心理学的阐释,这才是真正构成讨论的切入点。

世间男女,管你出生高贵如皇族,贫贱如乞丐,这一生中遭遇的各式情感中,嫉妒绝对是一个既微妙又庞大的怪物。它大多数时候无法言说,哪怕无伤无痕,却依然具备了万蚁噬心的效果,把一具雕像也要起底击溃。但回到根本来,这么无孔不入强大无敌的怪物,其于人类的意义,却还是起到一个两性间的纽带调和作用,以及关系到后代的养育保护。

如前所述,传统的学术界看法认为:男人害怕女人身体上的出轨,因为这样会导致他无法有效地传播基因、繁衍后代;而女人害怕男人精神上的出轨,因为倘若资源被二奶或小三分掉了的话,自己的孩子就要吃亏。如此我们不妨将美狄亚的行为理解为:反正你也不养这俩孩子了,我干吗还养?

但现实中的嫉妒,其实是与时俱进的,更多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嬗变,或者说原先就存在的变数,只是不那么为人所知。2009年,滨州大学的肯尼思·利维和克里斯滕·凯利的一个研究就考察了依恋程度对妒忌的影响,他们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文章称,依恋程度高的关系中,女人对身体出轨的介意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而这类型的关系中,男人也无法忍受精神出轨。所谓“爱情容不下一粒沙”,这个道理对于真爱来说,一定是成立的。

此外,我还比较关心妒忌这怪物对我们人类的折磨到底要持续多久的问题,美狄亚所作所为,怎么看都有些年少气盛内心的坎儿过不去所致。毕竟,无论何种纠结,总归是要个解脱比较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大学的托德·沙克尔福德和维也纳大学的马丁·沃拉塞克等人2010年在《人类天性》上发表的一个研究,就考察了年轻时候的妒忌与年老之后的妒忌有何不同。研究者提出假设:也许年纪大的女人不再会过于关心男人的精神出轨,因为那个时候孩子该长大的都长大了,你不养也没关系;而男人也不再会过于关心女人的身体出轨,因为孩子也生不动了,戴戴绿帽子也不至于给别人养儿子。

一切看起来那么顺乎逻辑,符合我们可以理解的认知。但,直到了看见这个研究的结论部分,我发现自己彻底地被震撼了,并且非常相信你也要和我一样被震一下。是这样的,科学家们喜滋滋地告诉我们——统计数据显示,假设前半部分成立了,在妒忌重心上,女人的确找到了身体和精神之间的某种平衡;可是,假设的后半部分没有成立,男人,即便他们已经老去,对女人的身体出轨还是一样的不可忍。这是为什么?目前为止,科学也无法做出完整解释,也许两性身体中的妒忌机制原本就有差异,显然,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去拿许多经费来搞一搞的课题。(资料来源:《彬彬有礼地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小庄著)

心灵咖啡观点:

读到这,我很是同意书中的诸多观点,而且颇具科学性,但我的建议呢,我们对科学的观点也应有科学的态度哦。这么说吧,如小庄在自序里指出的,“世俗的两性博弈其实与美好无关,但只有你知道了这一点,才不会那么快被世俗打败。或有一天以骄傲的姿态胜出。”一旦有了胜败输赢之心,“幸福”这档子事儿,多半就成不了喽。

>>>>>随时随地相约心灵咖啡——(安卓版)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