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蹲在坡地上喝一口啤酒,悠悠地看着前方摩天轮所散发出来的绿色的光。这里是内湖一处秘密的小山丘,从这里可以饱览都市的夜景。我还记得第一次他带我来的时候,我望着满地星点,吃惊地发愣了好一段时间。说话间,不知道是哪群年轻人在一边烤肉、一边放烟火。我们两个盯着烟火,默默地不说话,很久、很久。看着绚丽的火花,我想起好多事情。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相当好的朋友。我们曾经无数次像这样一起并肩看烟火、一起躺下数星星、一起在寒冷的夜里瑟缩着身子吃火锅、一起在炙热的夏天躲在冷气房吃棒冰。我们这么要好,在朋友之间也被传过许多次绯闻,却从来没有打算过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对他总是缺少一些难以言喻的什么。我只知道,他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
不断变动的怦然心动
研究人际关系以来的这段时间,我们发现大多的研究都关注在伴侣关系上面。举例来说,一本期刊十篇文章中,大约只有2~3篇是谈家庭、亲子、或朋友。有趣的是,在这些文章里面,有一种关系简直像是禁断的咒语一般非常少被提及,那就是“红粉知己”。这些红粉知己与一般的亲密爱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跟他这么好,好到甚至有些话我只跟他说,而不跟我男人说,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成为伴侣”?罗伯特·富尔曼会告诉你,那是因为我们对伴侣和红粉知己的“期待”不同——我们对伴侣的要求更高。
美国德州大学的罗伯特·富尔曼几年前曾进行了一项研究,他将人们对于重要他人的需求区分为“情感亲密”、“社会陪伴”与“正向呈现”。结果发现,不论男女,对于伴侣的各项要求总是高于同性与异性朋友——我们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够分担自己的情绪、听见自己的声音、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见面时总是开心快乐的——虽然他们常常做不到。
可是,罗伯特的研究并没有戳中我们的点。我们发现,生命中有些特别的异性,跟另一半几乎没什么差别。我们在难过的时候一样会寻求他的呼呼安慰、一样希望他能陪自己多一点时间、一样希望他能对我们好一些。
发现没?光是分享生活无法让彼此有“想交往”的念头,更重要的是“特别的吸引力”——我们所追寻的,不过是一种没有预警的怦然心动。不过,怦然心动究竟是什么呢?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海蒂·瑞德的研究将吸引力切分成几个向度,或许让这件事情比较好理解一点:
■客观吸引力与主观吸引力:你可能觉得TA长得还不错,也有许多追求者,但并非你的菜,那么TA对你来说就是只具有“客观吸引力”而没有“主观吸引力”的红粉知己。
■浪漫吸引力:你会希望TA成为你的男/女朋友。
■友伴吸引力:你觉得TA是个很棒、值得交朋友的人。
海蒂最主要的发现是,我们对身边的他所怀抱的“感觉”,其实是会随着时间渐渐改变的。你可能一开始并不觉得他帅,但共事一段时间之后,却开始觉得他长得也不错;你可能原先觉得跟他有机会在一起,但看到他对感情玩世不恭的态度之后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也就是说,我们彼此的吸引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天你可能会爱上“曾经你觉得当朋友就好”的人。
不可触及也无法回避的话题
是喜欢,还是爱?可是,喜欢和爱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独占性”。好朋友不会占据你的思绪,你也不会想要独享他。他可以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也可以同时是很多人的朋友——但你不会将你的伴侣分享给其他人“使用”。就像富尔曼所说的,我们会期待伴侣在各方面都“全力付出”,但对于朋友的要求并不太高——如果你希望他能陪你,那你对他多少有些好感;但如果你希望他“只属于你”,并且经常就会想到他,那你大概是恋爱了。
另一个巨大、又容易被忽略的差异是:我们会跟好朋友、红粉知己分享自己对于恋爱的感觉、和前任男/女友的情伤,但我们反而很少跟伴侣谈到恋爱相关的事情。多项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个诡异的结果:“感情”在男女朋友间反而是一种禁忌话题——我们彼此相爱却不“谈”恋爱。因为当我们讨论到别人的男朋友是如何体贴、提到自己曾经多爱前女友、谈论彼此之间对于这段关系的感受时,总担心这些话题会威胁到两人的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他的红粉知己,每当他跟女朋友有所争吵,你总能扮演安抚他、陪伴他的角色;但当你真的跟他在一起之后,两人之间相处时产生的问题,又会去找“下一个”红粉知己来讨论、寻求建议。感情里的许多事情,总是重复这样矛盾的循环。
我们不是已经在一起,就是在通往在一起的路上?
但人际关系毕竟是双向的。当一方退缩、改变的时候,另一方也会调整步伐——两个人有相同目标的话。劳拉·格雷罗与他的伙伴阿兰娜·查维兹指出,所谓的红粉知己至少有四种模式:
■互有好感:双方都想发展成恋爱关系
■我方渴望:我想交往但怕他不想
■对方渴望:他想交往但我不想
■柏拉图式友情:双方都不想交往,只想当朋友
在第一种关系里面,双方都会有程度相当的正负向互动、有争吵也有亲密;但如果只有一方想交往,这段友谊就会演变得比我们想象中复杂了。以“对方渴望”的关系来说,当女性察觉到自己并没有想要和对方发展的时候,会降低连络频率;但男性即使是对于“不可能在一起”的异性好友,仍然是常常连络、通电话、约出去玩等等。
纵使是双方都没有其他非份之想的“柏拉图式友情”,男女的反应也相当不同。女方会持续地向对方掏心掏肺,倾诉心事;男性则是维持一贯的相处模式。而在“我方渴望”的关系里,女性会希望能多跟对方聊一些感情的问题(尽管这可能会造成争执),但男性则对心仪女孩的爱绝口不提。
劳拉指出,这样的性别差异反应,常给每一对红粉知己带来各种疑惑、暧昧与不确定感:既然爱我,为何又不说?如果说一开始就不打算和我交往,为什么又要一直打给我?倘若我们本来就没有在一起的可能,又为何在每次伤心难过的时候,第一个打给我与我分享心痛?
这是因为男女双方对于“朋友”的期待与印象本身就有所出入。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杰弗里·霍尔分析,发现女性稍微比男性更重视忠诚、慷慨、诉说心事、亲密感、陪伴、共同兴趣等,男性则更重视朋友的吸引力身分、地位与能力。换个角度来看,你可能因为他跟你倾诉许多,就觉得对方和自己情投意合,殊不知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与你们之间分享了多少话,而是你的身材辣不辣。
究竟是什么在维持着这段“特别”的友情?
但更奇怪的或许是:如果已经发现两个人不可能在一起了,究竟是什么在维持着这段“特别”的友情?阿什兰大学的布伦特·马丁利或许会跟你说:那是因为你在对方的眼睛里看见了自己。
有一种朋友让我们无法离开他。他可以反映我们的错误、纠正我们的盲点、陪我们一起咒骂、帮我们看见自己无法察觉的性格死角。而且,就算我们死性不改,他也不会因此而离开。时间久了,我们会对这样的朋友产生相互依赖、喜欢跟他在一起的时光、形成一种陪伴的连结、让你愿意为对方牺牲时间、耗费精力来维系关系。
当一个人真切地与你谈话、重视你看法的时候,当你对他诉说着人生感受、世界脉络、渴望风向的时候,原先自己都觉得模糊浑沌的自我概念,也渐渐变得清晰了一些些。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在找寻自己、定义自我,如果有一个人能扮演这样的镜子,我们当然愿意多花时间与他相处、为他付出。于是,他就成为你生命中那个“特别”的人。
对这段关系的经营、所投注的心力,也会调整我们对彼此的期待,而当有一天期待变得与众不同,两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无可取代。
写在后面:
“我……曾经一度很喜欢你噢,说不定现在还是。”他说,语尾的回音透过璀璨的烟火四散到天幕的每一个角落。我的身体微微地发抖着,差一点就要握不住手中的酒瓶。我尝试想说一点什么,但是上半身却不听使唤,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的喉咙捆绑着。“但是每次我的感情都是悲剧收场,我不想失去你这个好朋友。你也知道,我是一个不会谈恋爱的人……。结果没想到相处久了以后,好像越来越像哥儿们了,哈哈。你看,说不定连你历届男友都不知道你的内衣穿几号呢!”他好像知道我要问什么似的接着说,并试图把气氛缓和。
烟火辉映在他的眼睛里,像是要激起一些什么余烬似的,然后在他的瞳孔中乱窜了一阵子,最后终于平静了下来。直到最后一发烟火升空,用长音为黑夜划下句点,我才发现原来有些时候,有些人,终究只适合一个暧昧不明的角色。这个角色既不是恋人,也不是朋友,更不在两者之间,而是在朋友与恋人之上,保留一个更为纯粹的位子给彼此。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可以串联视界、交融信任、彼此依靠,甚至可以商量感情困扰、烦恼罩杯大小,但就是无法谈起恋爱。不过也因为这样,我们为彼此的生命增添了一缕比剎那的璀璨更为持久的风采。(文/海苔熊)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