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男同性恋的妻子,她们一直是生活舞台上无声的在场者。1982年出生的小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如同所有憧憬幸福的女人一样,当初,我们带着对那个男人的爱,带着希望可以白头偕老恩爱一生的期待,嫁给那个男人。可是却在结婚之后,发现那个曾经信誓旦旦说要给自己幸福的男人,竟然在外面有情人,而且是男人,竟然从未也不会爱上那个成为他妻子的女人。”
同志亲友恳谈会上,小江作为同妻代表发出肺腑的心声。“老公说如果我们分开,他会在家人面前死得很难看,因为他们全家人都是那样喜欢我。我不是想让他死。我不怪他喜欢男人,我尊重任何人的性取向,我只是不知道是什么让他的道德底线消失殆尽,让他对婚姻的忠诚和责任全无。我真希望告诉公公婆婆真相,如果他们接纳自己的儿子,同意他不结婚,那就不会有我的受害。如果同志的父母都接纳孩子,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同妻了。”
爱你,却不知你爱男人
初吻的温暖,让小江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一句“我不会让你受苦”,更让小江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跟这个相貌普通、没有很强上进心的男人步入婚姻。只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恋爱一开始就是个谎言。丈夫先于她,已经认识了心仪的“他”,对方有家庭,要求小江的丈夫也要对等,于是便有了他们的“奉命成婚”。婚礼现场,“他”带着妻子来参加。以后每月两家都有频繁的家庭聚会,丈夫布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局,直至“他”的妻子把真相告诉小江。这一天,是小江婚后的第23天。
丈夫在情人面前扮演O的角色;在自己人生中本该最幸福的婚礼上,因为“他”的提前离去,造成丈夫心不在焉,气急败坏,面对小江的眼泪无动于衷;擦地时,趁丈夫不注意,猛咬一口,丈夫像受了惊吓般从椅子上跳起,眼神里充满惊恐与厌恶……所有这些怎么能让一个与之亲密相处的女人浑然不觉呢?
就因为这个男人对自己说,“我会好好对你”、“我不会让你吃苦”;就因为这个男人在一次喝醉后,在人前无意识地喊过自己的名字。
“从我们在一起后,我没有让他动手洗过一件衣服,洗过一次碗,收拾过一次屋子。我会让家里始终保持整洁,让他随时都有干净的衣服穿,常常在我做家务的时候他上网聊天。我以为只要两个人心中有彼此,在一间屋子里眼睛能看到彼此,一辈子这样平平淡淡就是我要的幸福。”
其实这种感觉不仅仅俘获了小江。36岁的安,至今回想起他,内心还充满着许多这样温馨的细节:“如果我出门旅行,他会帮我给信用卡还钱;我去洗手间时,他会立马从兜里掏出纸巾;在餐厅吃饭时,他一定会把一次性筷子帮我分开,餐巾纸也会摆放好。”所以,当相处了8年,已经订好婚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时,安的第一想法是把那个“他”找来,三个人一起生活,和平共处。
因为爱,所以期待奇迹
其实面对一名男性“小三”,女人们的心绪是很复杂的。改变自己,得以改变男人的心,甚至改变他们的性取向,这是同妻们的初衷。当小江和丈夫摊牌后,丈夫当即表示同性的关系极为不稳定,自己将来还是需要稳定婚姻来保障的,只是目前难以作出决定。
“那两天,他对我很好,那种久违的温柔让我感觉那么那么幸福。他不再刻意抗拒我,他主动吻我,抱我,窝在他怀里的感觉一如从前一样温暖。他带我去逛商场,看电影,让我几乎忘了先分开一段时间这个想法。”
尽管在丈夫QQ聊天记录上看到他们之间的对话柔情蜜意,赤裸裸,还不忘时不时贬损一下小江。这些都让小江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背叛和伤害,更有一种尊严被践踏于脚下的耻辱。但是,另一面,当自己抱着丈夫躺在床上时,“竟会突发奇想,为什么现在不来一场地震?我们就这样抱着,一起被埋在尘土里,连同我们那些爱过痛过的痕迹,一起埋葬。”
这样的纠结只有身处感情中的人才能有所体会。发现丈夫是GAY,同妻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除了没有和我亲密之外,还算有责任感。性,本该在婚姻中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却被大多数女人合理化地规避了。
作为丈夫,面对同性恋污名化的社会背景,也是苦不堪言,有时候他们就将这股怨气转移给家中的妻子。一位已婚男同志在网上倾诉,他怕父母,怕回到有妻子的那个家。“我不知道怎么办,一想回到有那个女人的家就心灰意冷。我没有地方去。可如果不结婚,单位同事怎么看我,父母要把我怎么办。我没有男朋友,出去别人也瞧不起(已婚的)我。我活着总是这么窝囊,至少这个(对她施暴)是我能控制的。每次(打完妻子),我们之间都有厚厚的一堵墙,把我和她隔开,和这世界隔开,我会感到安逸些。”
这批社会边缘人,为保护自己而作出的选择,又制造出新一批弱者。然而知道真相的妻子们,又能如何?事实证明,离婚不是唯一路径,甚至不少女人选择待在那个婚姻中。“其实不想离婚,不是放不下这个人、这段婚姻,而是放不下这段自己付出的感情。”小江感慨道。她告诉我们,那些选择不离婚的女人,既有情感诉求,更多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孩子、经济压力以及社会舆论等压力。
同妻同志,何去何从?
太多因素牵绊着同妻们作出的选择。我们试图采访那些还在婚姻中的同妻,均遭到拒绝。而愿意站出来分享心声的女人,都已经走出了婚姻。并且很多已接受过采访的同妻均表示,对此前的报道不太满意,焦点往往聚集在悲惨的故事上。
同妻联合会负责人说,对媒体这或许是一个抓眼球的好办法,但我从来不认为该比较同妻哪个更惨烈,博得同情心并不能解决真正问题。其实,不管是离婚的还是在婚的同妻,都需要经历一个心理应变的过程,尤其是那些走出去的人,更是有了一套自己的应对机制,这都是好事情,可以拿出来借鉴。
有已婚同志曾向同妻联合会求助,他们的处境很不容易,想要寻求帮助、解惑和倾诉更难。那些已婚同志的最大问题就是自我认知不够,帮助他们“出柜”(指同志在一定范围内表明性取向),并解决出柜所面临的问题同样紧迫。因为他们出柜越顺利,对同妻的伤害才越小。
同样,需要将同妻问题着重在未婚的同志和他们的家长中宣传,还有什么比这些活生生活在痛苦中的女人更有说服力呢?不要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结婚,对同性恋的歧视除了让他们这样一群人饱受伤害,同妻也难以幸免。
关心同妻问题,给同性恋群体解压,不仅仅对同妻这一群体有意义,更重要的是阻止你我身边的姐妹成为同妻,真的做到“同妻到我为止”。
专家观点:听听心理专家们的建议
■ 心理专家姬雪松
每个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父母、夫妻乃至孩子都是构成生活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尽管这些部分并非以模块形式拼凑在一起,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你的生活你做主”。作为同妻,你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究竟希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婚姻?当这个问题被回答后,事情会因此变得简单些。
■ 性别问题专家荣维毅
身为同妻的女性,可以:1、团结起来,为改善自己目前的处境努力,包括突破同妻身份、反对各种针对同妻的暴力行为;在离婚中争取自身的财产权、孩子的抚养权等;2、为避免更多的女性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同妻困境,要作宣传。针对社会的宣传,对同性恋的宽容和理解会减少同妻的存在;对男同性恋的宣传,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无辜的女性,不应在争取性倾向平等的行动中忽略了性别的平等。(资料来源:心理月刊)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