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一个闺蜜,那丫头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她男朋友不是。有次吃饭,她争着和男友付账,男友生拉硬拽都奈何不得,最后她成功地付了帐,得意洋洋地回来,男友无可奈何地笑着,温存地说,“你怎么那么傻……”
闺蜜这样的姑娘可能难得一见,但也许大多数的女生心里都多少想过这个问题,男生也不例外,那就是——究竟付出多少才是合适的,不会太“傻”,究竟向伴侣索取多少才不至于“过分”,这个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呢?
专家观点:爱情中,付出和索取存在动态平衡
交换理论学家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衡平理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当关系双方的相对收益相等时,关系就是衡平的。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关系的衡平性。
O代表个体A和B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值是由个体得到的积极结果减去消极结果得出的。好比在闺蜜的例子中,她的心理满足感是积极结果,而金钱的损失带来的情绪是消极结果,因为她的心理满足感远大于金钱的损失带来的消极情绪,因此她在这件事上的结果是正值。
IA是个体A和B的投入,|IA|代表投入的绝对值。这里的投入是指个体对关系的贡献,可以是资产,例如美貌,财富;或者负债,例如不忠,懒惰。资产可以给个体带来收益,负债则带来成本。当两边的值相当时,等号成立,关系衡平。假如闺蜜是A,她的男友是B,在闺蜜的例子中,IA就是那笔钱加上钱里的爱意,而男友的付出IB几乎为零,即使男友受到“男生必须付钱”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而感到羞愧,但获得的金钱的数量也使OB依旧是正值,因此,这个时候等号两边是不平衡的,男友感到自己得到的多于自己付出的。他会很不好意思,所以不但生拉硬拽,想尽各种办法不让闺蜜付钱,而且还在闺蜜付钱之后,甜蜜地嗔怪她破坏了他们曾有的平衡。
在不衡平的关系中,个体会感到烦恼。当付出多于收获时,他们会体验到怨恨、生气和难过;当付出少于收获时,会感到内疚、羞愧和焦虑。因此,个体通过恢复心理衡平感努力消除烦恼情绪。后来听说闺蜜的男朋友在书展排了很久的队,要到了她最喜欢的作家的签名,终于把自己的心理调回到了动态平衡的状态。
通常来说,烦恼的情绪越强烈,个体恢复心理衡平感的动机越强。在恋爱关系中,假如有任何一方感受到了关系的失衡,通常有三个选择,第一,改变自己或者伴侣的相对收益,具体而言,可以调节自己的投入和结果,或者/以及伴侣的投入和结果;第二,改变自己对情境的知觉,让自己确信不衡平的状况是不存在的,通过认知手段恢复心理衡平感;第三,离开这段关系,彻底结束不衡平的状况。
情侣之间偶尔你欠我一点,我欠你一点,然后还你多一点,还我多一点,欠欠还还,折腾出不少甜蜜来。但不少情侣,甚至夫妻,正是因为长期而严重的关系失衡,而选择了结束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 不能只是一方付出,而要轮流欠着
心理学家Lemay和Dudley的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一开始, 个体可能会因为满足了伴侣而得到快乐, 但是随着付出的持续和增加, 这种快乐越来越不能让Ta觉得满足。也就是说,个体很难一直对付出多回报少的状况感到满足。因此,假如两人希望维持健康的关系,那就不应该让一方的付出持续太久。
假如付出的时间没有那么长,暂时处于付出多回报少的状况,反而使两人的关系更亲密。Murray 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会通过增加对伴侣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承诺不是口说无凭。也就是说,个体付出越多,越相信自己对伴侣的爱。同时,当人们提高自己对伴侣的依赖,向伴侣索取越来越多的收益时,便倾向于让自己相信,没人比伴侣更适合自己。
不过其实,回报也并非那么难。心理学家Blau发现,人们对于泛泛之交通常喜欢即时交换同种资源,而对于生活中的亲密他人,人们并不要求即时回报,而且得到不同的资源也会有满足感。闺蜜不会要求她的男朋友也请他吃一顿大餐,但在她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男友为他送上的心意反倒更让她感动,而这份礼物显然不会花费多少金钱。
■ 不必即刻AA,可以保留期待
Blau认为,通常,人们愿意为伴侣做出牺牲,是因为相信有朝一日他们需要伴侣的时候,伴侣会一自在身边。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他们付出的代价总会以某种方式得到回报。
这其实正可以解释许多女性朋友的困惑:“为什么他一开始对我如胶似漆,后来越来越冷淡了?”其实,女性的外表吸引力在择偶阶段对伴侣来说是很大的奖赏,她可以因此用较少的付出换得较多回报。但是外表吸引力的价值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根据衡平法则,男性会因此而减少对关系的投入,女性的收益随之减少。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不甘心”呐!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外表吸引力高的女性会通过提供服务来补给资源,好比做家务等等,从而博得男性更多的付出。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其中一方在关系的最初,一边付出,一边期待对方的回馈,另一方享受对方的付出,也一边内疚焦虑,后来发现得到的付出变少了,为了回到原先的状态,主动付出,满足了最先付出那一方的期待。
相反,在爱情关系的形成阶段,保持距离和减少依赖是女性惯常使用的行为。面对男性的追求,女性可能会隐藏感情,控制付出的数量,严格按照交换的方式行事。(其实AA制的付账习惯在长期的情侣关系中并不多见,而在女性还没有决定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主动提出AA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在不成熟的关系中免受损失。
这个过程则是:女生为了避免对方因为付出过多,而形成过高的期待,所以在稍有不平衡时便主动回报同等的资源,使天平不致倾斜,避免让自己受到道德的批判。
这两个过程的对比恰恰说明了,假如一个人希望从伴侣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实在不必每一次都锱铢必较,即使计较,也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相反,保留期待,一边付出,一边等待,反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揭开平衡杀手的面纱:什么会打破关系的平衡
在一段关系中,个体既要尝试和伴侣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要在关系中保护自己的利益。当个体感到自己受损的利益无法换来同等的回报时,可能就预示着关系无法建立,或者即将失衡,甚至走向破裂。
■ 当感受到巨大的风险时
一些情侣无法接受异地恋,是对感情稳固程度的不安,他们感到双方出轨的可能性会增加,自己的付出会收不回来,异地交流的难度更让人觉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维系感情,如此看来风险太大,“不划算”,所以一些情侣会在毕业之际分道扬镳,而多数人找对象时也更倾向于同城交友的方式。
■ 当不相信自己能被伴侣接纳时
动机管理理论认为,为了尽量不受伤害,个体会根据情境风险和对伴侣的信任,估计被伴侣接纳的可能性,以估计的结果来决定付出的多寡。假如感觉自己能够与伴侣相配,就会对被接纳更有信心,因此主动与伴侣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结。他们会通过给伴侣更多机会对自己做出回应,提高自己对关系的依赖,例如,向伴侣坦言自己的麻烦,要求支持。相反,一旦知觉到伴侣会拒绝自己,会促使个体提高对方对自己的依赖,减少自己对对方的依赖,从而实现保护自己的目标。
我们有时觉得一些“女汉子”的遗世独立有种冷冷的气息,可能就是因为她们为了避免被伴侣拒绝的风险,而选择逃避依赖,可是完全的独立却妨碍了亲密关系的维持。
■ 当社会的刻板印象和个人的价值观无法调和时
心理学家发现,根据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女性应该有较少权力,更多义务和限制,更多工具性投入和情感投入。因此,即使女性对关系的实际投入量多于男性,得到的收益并小多于男性,关系双方仍然会觉得关系是衡平的。他们发现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作用很大的文化中,这种现象会表现得更突出:男性有更强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以他们更可能把女性对关系的较多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这可能会在一些日常领域例如家务和照顾孩子上引发冲突。幸运的是,女性的共有倾向更强,这可能会减少冲突的可能性。女性喜欢为保持关系投入更多,把伴侣的幸福当作对自己的奖赏。
而近年来,青年男女受到新鲜价值观影响,平等和自立的价值观使得关系双方,特别是女性,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更关注关系衡平。但是,这种改变的步伐非常缓慢,因为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有薪资支持家庭,使得职业女性有比以前更多的权力,但传统价值观仍然把她们限制在不对称的关系结构中。这种情况下,渴望平等的妻子可能会和刻板印象严重的丈夫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
■ 当感到生活的变化无法适应时
心理学家Hatfield认为,当一些变化发生的时候,是否衡平的问题就会出现。例如,同居,孩子出生,孩子长大离家,失业或者退休,所有这些事都可能会改变已有成本和收益的价值,把衡平的关系变为不衡平。当关系一方或者双方开始担心关系衡平的问题时,危险信号就出现了。如果情侣双方没能成功地恢复衡平感,关系就会开始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情侣会计算与关系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对衡平一事非常敏感。假如不能重新恢复衡平,便可能导致关系出现危机。
在不平衡的关系中,如何取得心理平衡
除了继续满怀甜蜜的心情期待对方的付出之外,还可以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举一些对方对自己付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付出是很正常的,并没有比伴侣多多少,以此达到心理平衡。此外,还有一种途径:培养共同爱好。
研究表明,有共同爱好的情侣,会把共同的活动、支持性沟通和彼此的关心和帮助当作很大的关系收益。所有这些可以称之为“无成本收益”,因为个体很少或者没有感觉到自己付出了成本。共同的爱好产生了共同的利益,个体将伴侣的利益和目标与自己的利益和目标等同起来,可以通过满足伴侣的需要或目标而获得满足,也更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当双方的收益一起增加的时候,对恢复关系的平衡有直接的好处。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