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萌的目的是什么呢?百度百科说,“卖萌”可以解释为故意展示自己的可爱给人看。“卖”是“故意展示”,那么“萌”就是可爱咯?
“可爱”的字面意思就是“讨人喜欢”。情侣之间卖萌,自然有求爱的目的。希望对方更喜欢自己,所以展示自己可爱的一面给对方看。
问题是,楚楚可怜,嗲声嗲气,讨好对方,真的能让对方更爱自己么?
笔者认为,这存在一个限度的问题: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论吃饭睡觉打豆豆,一有空就卖萌的情人,看上去不像情人,而像小孩子;不像能照顾人,陪伴人的成年人,而像需要照顾的小孩子。
心理学家Erie·Berne提出了“交互分析疗法”,他认为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式自我”(P)、“成人式自我”(A)、和“儿童式自我”(C)。每种自我状态均有独特的体态、风格和语调形式,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
当一个人总是处于卖萌状态的时候,Ta向伴侣展示的是“儿童式自我”,此时,特别容易激发伴侣的“父母式自我”。“父母式自我”会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规则,规则必须遵守。”卖萌的小孩子遇到呵护小孩的父母,一开始很惊喜,觉得自己有人管,但是时间长了,体内的“父母式自我”就会不乐意了,开始觉得“我才是对的”,最初的“有人管”,变成了“管头管脚”,终于心生反感,大吵大闹,但伴侣却觉得莫名其妙,“你不是喜欢我管你嘛?”
假如一个人总是处于卖萌状态,而伴侣也总是以卖萌状态的“儿童式自我”应对,那么,由于“儿童式自我”是非常依赖人的,所以一开始两个人会互相依赖,觉得关系如胶似漆,甜蜜非常,但是时间长了也会产生问题——俩小孩儿在一起,怎么处理大人的问题啊?两个不理性的“儿童式自我”在一起,特别容易情绪化,很难一起做出理性的决策。而且,长期接触对方的“儿童式自我”,当两人内心的“成人式自我”苏醒时,可能会觉得对方太小孩子气,以为对方就是这么依赖的人,看轻对方做决策的能力。
所以,假如一个人总是处于卖萌状态,伴侣只有用“成人式自我”应对,才算不偏不倚。但是这时“成人式自我”也很累,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的自我模式,天天企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的方式来说服对方内心又懒又情绪化的“儿童式自我”,特别容易受到对面那个“小孩子”的百般抗拒,难度是相当大,吃力还不讨好。那个“儿童式自我”虽然不会像抵触“父母式自我”那样抵触你,虽然尊敬你,但也会觉得你的这个“成人式自我”不近人情。
综上所述,为了恋情的长期稳定发展,卖萌要有限度。Erie·Berne认为,对成人来说,“父母式自我”和“儿童式自我”均是不成熟的性格特征,“父母式自我”的不成熟在于很少反省自我,不能与他人形成平等的关系,也不好。
人可以偶尔以“儿童式自我”来求抱抱,偶尔以“父母式自我”来提要求,但是都不能过度。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灵活地使用这三种自我,这样才是健康的关系。在两人产生冲突的时候,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现在是哪一种自我状态,也许,矛盾的根本原因就豁然开朗了。
了解自我,可以更好地爱人。主动得让对方了解自己,对伴侣主动说出自己目前是哪个人格状态,内心的需求是什么,Ta便能更好地知道怎样来爱你。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