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习惯了,可如何是好?

“刚在一起的时候,你不是叫我每天晚上打给你么,现在我已经习惯晚上听到你的声音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习惯她的声音、习惯在放空的时后想起她、习惯在睡前打给她、在电脑前逛她的空间,习惯在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都充满她的讯息。然而在这个时后她却跟我说,她觉得烦了!

她觉得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了台湾临床心理学界的大师柯永河老师。柯老师认为,交往习惯建立的正常的历程是:刺激(我打电话去)–>反应(她觉得开心、很有安全感)–>天天打(稳定连结)–>我打电话去的时候,她有66%的机率觉得很开心或很有安全感(形成习惯)。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建立“关系习惯”的历程。以前你买饮料时都会要吸管,现在因为她告诉你要节能减碳救中国,所以当店员拿吸管给你的时候,你都跟她说谢谢不用了;以前你总是和同事一起吃饭,或是随意到全家买个便当糊口,现在你一下班就拨给她,就算她加班,也问要不要帮她买过去。看样子建立关系习惯是很好、很暖、很幸福的,但是,事情并不如憨人想的那么简单——在习惯建立一阵子之后,我们会对这个关系习惯产生评估。

习惯有好有坏,你可能喜欢自己的一些习惯(比方说买完东西跟店员说谢谢),也可能讨厌自己的一些习惯(比方说明明已经分手了,还是会一直想起她),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习惯还是形成了。因为习惯“形成”本身,从神经的角度切入,不牵涉到你喜不喜欢,只要刺激与反应一直连结,根据海伯法则,神经的连结会变得更迅速更有效率。以篇首的问题来看,在每天晚上都情话热线一个月之后,便形成制约,如果有一天你11:00没打去,她还是会觉得怪怪的(虽然她已经跟你说过很烦)。

不过,很多时候你喜欢的好习惯难以维持,不喜欢的坏习惯却难以戒除。更悲惨的是关系中两人习惯的改变,并不一定会“同步”,这就是为什么当初说好要好好沟通、体谅彼此却持续不到一周就破功,这也是为什么你即使叫自己不要再想起,仍会去翻找她的微博。这也是为什么,你已经习惯有她在身边的时候,她已悄悄习惯另一人的守候。以这样的情况看来,当关系中的一个人不满意这个关系习惯的时候,双方都会进行一些调整,具体上来说有几种可能的行为:

□ 不知道为什么要继续下去,但仍维持原先的习惯;

□ 与对方表明,一起修改这个习惯(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 离开关系(当然这是最后一道防线)。

究竟是“什么”,让原先甜蜜蜜的习惯,变成忙碌中的负担?


根据Hull与柯老师的说法,让习惯改变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加入新刺激”或“以其他习惯代替”。她可能最近开始看韩剧了,接起电话变得不耐烦;她可能最近迷上新的网路游戏了,你打来的时候她刚好在团练;她可能最近都练跳舞很晚,回家累到瘫不想讲;当然也可能,她已经开始习惯跟别人打电话了。

不过,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或Skinner的学习与削弱理论,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同一通电话的播出,已经不能达到当初的满足”。因为她再也无法嗅到电话那头的新鲜,因为她再也不能听进话线另一端的关切,因为她再也不能,用一开始的标准来评估这段关系,因为我们从小就“自动”地会习惯化的。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文献一致悲惨地发现随着婚龄的增加,夫妻做爱次数会逐渐下降,而且在结婚一段时间之后,婚外性行为比例和婚龄成正比。当初对婚姻或恋爱抱持着美丽的“童话期待”,现在担心这样的期待会不会最后换来的是伤怀;当初每天期待的就是一起用餐的时间,现在中午相约星巴克,一边无味地讨论喝什么,一边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当初可以望着她的脸就差点忘记吃饭,现在就算没在吃饭也很少认真地望着她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已经忘记那种砰砰跳地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已经忘记如何将注意力放在她身上,而转向注意别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已经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找到有趣的话题。

以前,两人就算是一起吃一枝冰棍也咯咯地逗弄着笑不停,就算是什么也没准备地到杭州湾,也能对着夕阳呼喊好浪漫。现在,连约个会地点都要想半天,无奈地决定了地点,却也玩得不开心。“其实我已经不知道,现在跟她在一起,到底是喜欢还是习惯了…”或许你曾在几个不同聚会聊天的场合,听到朋友们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段话也或许你自己就曾经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久了之后,我们开始怀疑这段关系持续存在的意义,怀疑单身与在一起的差异。在一起之前,我们多么希望将对方制约,但在一起之后,却又害怕两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习惯。

如果爱真的变成习惯,失去新奇感,那该怎么办?


过去的文章中写了很多方法,但大多是聚焦在个人层次,有没有什么方法,是可以两人一起经营的(如果她愿意跟你一起试的话)?过去研究发现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情绪上的嗨,另一种是富有意义感的快乐。前者像是看综艺节目,看完、嗨完,除了累与梗什么也不会留下;后者像是看一本书或做一个活动,结束后除了体悟还有感动。我们不能嗨很久、嗨太久会得胃溃疡(交感神经、NE持续运作),所以我们无法要求永恒的蜜月期。不过我们可以试着缔造“富有意义感”的快乐,这也是让关系持续的重要因子。长篇大论说了一堆,但是“务实上”要怎样做呢?

1. “有品质而短暂地见面”

远距离恋爱者,最害怕的是聊天聊到最后失去共同话题;但天天黏在一起的近距离情侣,最怕的却是生活全是共同经历而聊到没有话题。毕竟生活周遭的事情,你看见的他也看见了,你吃过的他也尝到了,亲密感很高,新奇感却很低,“腻”就此萌芽。我曾经问一个朋友,每周与老公一成不变的生活,不会很无聊吗?“医生与教授真的很操很操。但是当你忙了一周之后,能有一天,两人能够喘口气,排除万难维持这个有品质的时间。即使是吃一样的东西、看一样的片子,那种感觉仍是难以言喻的。因为你知道有一个人愿意,愿意将这个宝贵的休息时间留给你,与你一起分享他生活的点滴。像我老公,有时候为了这一天,前几天还要加班到半夜;让我看了好心疼,却又好暖心。”

从什么时候起,你约会时不再凝视对方眼眸了呢?所以爱情保鲜的秘方就是:“有品质而短暂地见面”。见面次数不用多,但是要有品质。每一次见面就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当然也要小心马路上的来车),可能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发自内心用心感受,必有效果。

2. “旧地点,新体会”

如果蜜月效果是源于对事物的新奇性而产生的,那么只要每次去不一样的地方就好啦!问题是,天大地大上海就这么一点大,哪里找来新地方?以徐汇为例,你会发现你从第一任到现任的女朋友去过的地方都雷同,看电影逛街喝咖啡吃饭,徐家汇徐家汇徐家汇,夜市更是去到都会背了,怎么办?

其实同样的地方经过设计,也可以产生新奇性,举几个例子:

>>开启感官类:

导盲犬:如在公园里蒙着她的眼睛,牵着对方走路(你们可以交换当导盲犬);

慢食:闭起眼睛吃饭,一口要咬30下,细细体会其中的美好;

猜气味:一起做菜(或到餐厅吃),一样可以闭起眼睛,让对方猜是哪一样菜;

唱歌:如果你歌喉不错又不怕生,可以在公园。若你很害羞,可以在她耳边。

>>分工合作类:

Double藏宝:适合Double Dating,准备一份礼物,然后将藏宝图(也可以是MP3录音)给另一对,看哪一对先找到;

Find me:先把自己藏起来,如果有对讲机的话,可以逐步给她提示(我在有樱花的地方噢),让她找到你的位置。可以先从小范围开始练习(如徐光启公园)。

你也可以自己设计,只要用心想(可以轮流设计),哪里都可以是好的约会地方更重要的是,通常都能从这样的活动中,发现新的自己与不一样的她。

3. “多层次口感的约会”

前几天朋友生日,我们一同到意大利面坊用餐,一位朋友对意大利面进行了一次精辟的产品分析:“像这种奶油培根就是经典款,无论哪一家都做得很好吃。但通常好吃只有在前几口。吃久了就会腻了。”“为什么啊?”我在他们面前完全是为什么小子。“你看,像你点的粉红酱鲜虾鸡肉面、你们亲手做的提拉米苏,都是具有‘多层次’口感的食物。第一口惊艳好吃,吃到第十口又有另一种新奇的风味口感。以粉红酱鲜虾鸡肉面为例,食材有五种,组合起来就有C(5,2)+C(5,3)+ C(5,4)+ C(5,5)=C( 6,3)+C(6,5)=26种味道。这还不算每次留在口里的余韵。只要食材选得好,搭配得当,每一口都是新的体验。”

约会不是也是这样?在家查电影时间时,都可以想见等下看完电影后就是吃饭,吃完饭就是逛街,逛街逛到无聊就回家,如果你想要就带她去如家,如果她不想要可能就直接送她回家。这种约会基模像是脚本一般存在我们脑袋里,因为地点彼此相接近而容易被提取。不过电影院、夜市、餐厅、如家都是“都市”类食材,就像是奶油和培根都是“高热量动物系”食材一样,堆叠起来容易腻。怎样制造多层次口感的约会呢?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一次同时“激发不同脑区”。研究显示,“都市”相关的娱乐,的确在短时间能提供大量刺激给交感神经,容易爽但是也容易累。反之,“大自然”相关的活动可以让交感神经休息,效果甚至与冥想雷同。因此,可以交错安排户外大自然与都市的约会行程。

谈到冥想,另外推荐可到溪边冥想。虽然你可能觉得怪力乱神,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冥想”(有人称内观、禅定或打坐所达到的状态)的确从增进注意力、抒发压力、拉进人际关系、提升关系满意度、增加关系品质、降低焦虑依恋与敌意到减少伴侣争吵都有“非常显著”的功效(我的妈,显著到我都想叫全世界情侣来打坐了)。因为,这是一种让你的注意力收放自如的训练,藉由这样的历程,你能渐渐感受到彼此的连结,以一种更宽大、开阔的心看待自己与关系。

4. “用意义构筑美好记忆”

先前我们实验室在收集恋爱中的记忆研究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问受试者,什么是他们与伴侣相处时感到最幸福的事,大多数“对关系满意”的受试者的回答都是:不论做什么,一起做就是很幸福。但那些“对关系不满意”的受试者,似乎不论一起做什么,都感受不到快乐,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尽的冲突和冷漠。

不过有一件事的确是可以尝试的:“一起实现一个小梦想或小目标,来重建关系的意义感”。这个小目标可以是一起编纂一本2012的照片日记(有文字说明那种)、一起种一小盆栽记录它的成长、一起用陶土自创一系列的公仔、一起编舞练舞、合拍一部影片、合写一个故事(可以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往返接力)等等。因为这些作业的共通的特色是具有高度的自我涉入,过去研究发现自我涉入的工作可以让人觉得有意义、提升自我价值感。

PS: 以防大家每次看完有感动,却因为忘记了内容,从未行动,所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字串法+联想法)想了一个简记口诀:(4)“义”、(2 )“新”、(3)“层”、(1)“品”(一心一意想去诚品,找寻有意义、有层次、有品质的新书)。

习惯化,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只是当有一派心理学家致力于发现人生的光明面的时候,另一派的心理学家就会开始费心于扯他们后腿。结果你读了这篇文章,欣喜地领取这四帖药回家熬制服用,发现不但没有用还更糟,她反而在你别出心裁设计的约会中与你吵架。为什么呢?

有三个不得不考虑到的原因。第一、对方真的喜欢这些活动吗(你可以从邀约时她迟疑的秒数来判断)?不过你可以用肯定确认句“我们去洗温泉‘吧’!”代替疑问句“我们去洗温泉好吗?”或命令句“我们这周去洗温泉。”,答应率比较高。第二、对方是不是不安全依恋者(共占60%)。若是逃避依恋者,势必比较适合帖1(他们要的是忽远忽近的自由);若是焦虑依恋者,可能比较适合帖4,请斟酌使用。第三、一起讨论策画吧,也把他的需求考量进去 (例如她最近想赏花,到北辰植物园就可能有加分;但若她要加班,可能变成扣分)。

整体看起来,好像“习惯化”很糟、很不好。难道我们在关系中期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去油解腻,回到那些美好的曾经?那喝油切绿茶不是比较快?其实,“习惯”本身的好处是一种“安全感”。如果对方的行为变成完全不可预期,你不知道她今天到底会不会在马路上突然跳起舞来(虽然很新奇)、不知道她会不会突然早到1小时(平常她都是迟到15分钟的那个)、不知道她会不会在半夜跟你说,要你到她家楼下弹吉他,那你不是过得很不确定、胆颤心惊?

若习惯在一起会缺乏新鲜感,充满新鲜与刺激又太不安全,要如何平衡两者的拉扯?是故,要维持一段良好而长远的关系习惯只有一个结论:用八成的习惯维持默契与亲密,用两成的心思来制造惊奇。让这段关系以安全感为基础,以层次感缔造新鲜度。(部分资料来源:海苔熊的爱情认知心理学空间)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