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想要的是被抛弃的感觉

 

有不少人的童年的感觉是相当糟糕的,而他们一样会忍不住去重复这些糟糕的感觉。

37岁的广州女子阿灵,她的先生频频地找其他女人,且饥不择食,不管什么样的女人只要能上床就可以。

先生这样做,严重地伤害了阿玲的心。他偷食的规律也有些奇特,都是子夜时分出去,凌晨三四点回来,频繁时隔三差五有一次,好的时候十天半月有一次。每当先生晚归,阿灵都会睡不着,会等他回来,然后两个人吵架,而吵架的模式是固定的。

先是简单的问答。她问他去哪了或者干什么去了。先生则回答说去江边散步了,或者去吃大排档了。阿灵不信,于是追问,而先生搪塞几个回合后会坦然承认,自己找其他女人去了。

此时阿灵会无比伤心,会斥责先生。最后,她先生会说,自己没有把那些女人带回家,带到她面前,就已经够照顾她了。

这时,阿灵会难过到极点,会伤心得不能自已,一边放声痛哭,一边有深深的被抛弃感。

她知道自己不该与先生吵架,因为于事无补,又把自己弄得那么伤心,实在是不应该。然而,她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忍不住要吵,而且一定要逼先生说出最伤人的话来,这个吵架才会结束。

而这个结果很可能正是她渴求的。因为,深深的被抛弃感,就是她的童年的最基本的色调。

原来,她出生于潮汕地区的农村,家里有七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她是老大,后来妈妈生了一个又一个妹妹,直到最后才生了一个儿子。在家中,七个姐姐的分量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弟弟重,而作为老大的阿灵,则一遍遍地体验着女孩被忽视、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深深的被忽略感、被抛弃感植根于她内心深处,成了她童年的最基本的色调,现在的事情不过是童年这一色调的再现。

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案例:大芳和老松结婚多年,女儿在国外读书,而老松则前途无量。这时,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大芳把一个又一个女子引回家,似乎把她们当成最亲近的姐妹对待,并渴求她们在她的豪宅中一起生活。最后,这些姐妹都“背叛”了大芳,和老松发生了关系。

看上去,大芳完全是受害者,而且遇到的还是那种最凄惨的故事:最亲近的姐妹成了情敌。

然而,真相却是,这些情敌是大芳的潜意识故意制造的,她不过是在重复自己的童年而已。

她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妈妈是爸爸十个老婆中的一个,而且是最没有地位、最受排挤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大芳和妈妈受尽欺凌,而妈妈临死前对大芳的遗言就是:“你一定要做大……”

这句没有说完的遗言,大芳最终理解成“你一定要做大老婆”。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她的一个理解,只怕还是她源自童年的憧憬和渴望。因此,大芳总是把一些女子带回家,诱使老松和她们发生关系,她再去捉奸,令他们内疚,从而抢占道德制高点,做一个感觉上的大老婆。

只是,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她童年的另一种感觉也会被唤起,那就是对妈妈的所有情敌的愤怒。然而,她现在做了“大老婆”,就好像她也成了妈妈的情敌。这时,这些愤怒如潮水一般对准了她自己,从而令她每做一次“大老婆”就损害掉一个器官,譬如胆、肝、胃和肠……

心理医生贺顿一开始无法理解大芳的这种心理机制,于是劝大芳和老松离婚。意识上,大芳也渴望结束这种关系模式,于是离婚了。随即,她闹了一次自杀。纵然,这种关系模式看似糟糕,但其实她也有许多心理获益,做“大老婆”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而一旦与老松的关系终结了,所有的心理获益也就消失了,她的生命感觉也随之消失,她成了真正的行尸走肉,自杀的冲动也随之而来。

我们每一种重要的生命感觉,几乎都在童年时第一次建立。这些感觉才是我们心灵的内容,而理性的认识只是附属品。

假若没了内容,我们的心灵会干涸,我们会失去活着的感觉。为此,我们会去寻找刺激,这些刺激会激活我们的心,让我们重新找到充实感,哪怕这种充实感只是昙花一现,我们也会忍不住去寻求。对于大芳而言,她做“大老婆”的心理满足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她每次都为此付出一个器官的代价,但她的潜意识却乐此不疲。

大芳和阿灵的故事,太过于惨淡,而多数人的童年感觉和阿玉一样,既谈不上多么美好,也谈不上多么糟糕,因而不会像大芳和阿灵一样,遭遇那么惨淡的婚姻。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视,你就重复敌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

而不幸的人,大多数时候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但这个地方其实没有罪,让我们跌倒的,是我们自己。

譬如,旁观别人时,你可能很容易就发现:嘿,那个家伙,在一个萝卜坑里摔了一跤后,哭了一会儿走开了,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走到那个萝卜坑里,又摔了一跤,接着又哇哇大哭,然后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真荒谬!这个家伙真是令人纳闷!你可能会这样感叹。

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审视自己,你会不情愿地发现,也至少有一两个坑,令你不断地摔跤。

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进行观察时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譬如,一个人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信任,最后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按照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观点,是这个人自己教会了那些难相处的人去信任他。

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充满敌意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敌意,最后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友善转向了敌意。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提防他。

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因为他在教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教他。

不过,这种“教”,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更正起来尤其困难,这让我们忍不住悲叹命运。

(原文摘自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