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找到了几个适婚对象,要选定一个终生伴侣也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达尔文在29岁时曾为是否要结婚而烦恼不已,于是他把结婚的利弊列在纸上,进行了仔细地对比。
如果结婚:
会有孩子;
会有相互爱护的忠实的伴侣,老的时候会有伴;
会有一个值得去爱、能一起玩乐的人,这可比养狗好多了;
会有一个家,也会有人照顾这个家;
会充满音乐与女性的絮叨;
有利于健康,但是很耗费时间;
可以避免人生只有工作,像工蜂一样劳作致死;
可以避免一个人独自住在伦敦雾蒙蒙的大房子里——想象一下,如果有个贤妻,家里炉火正旺,她坐着看书,房里充满音乐,那么这情形无论怎样都比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肮脏阴暗的大房子里强。
如果不结婚:
可以自由自在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可以参加社团;
可以去俱乐部与人闲聊;
不用管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各种琐事;
没有孩子,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也不用劳心劳力;
不用担心夫妻吵架;
不会浪费时间;
晚上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书;
不会长胖,不会变懒;
不会变烦躁,不用总是负责任;
可以把更多的钱花在买书上;
如果结婚有孩子要养就得辛苦工作、养家糊口,这不利于健康;
也许会因为妻子不喜欢伦敦而要搬家,从而可能会变得懒散、迟钝。
最后,他写道:“证明完毕,一定要结婚。”几个月后,他就结婚了。
这个单子列得很有维多利亚时代的特色,也很有达尔文的个人风格。孩子是结婚的首要考量,也是不结婚的借口之一,因为养孩子太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了。性并不在列表上,支持结婚的主要考虑也并不是为了性或孩子。在达尔文看来,结婚可以丰富他的生活,获得伴侣的忠诚陪伴。
在他结婚前的一个星期,达尔文给未婚妻写了一封情书,上面写道:“我想你会教化我,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那应该是比做理论研究或独居更大的幸福。”他的妻子做到了这点。婚后,他们幸福美满,达尔文尊重妻子的宗教信仰,这也使得他在研究人类思维进化的时候做出了一定调整。
达尔文在找伴侣的时候看重的不是外表,他需要一个心地善良、思维独特的人。有的人找伴侣看外表,希望找到年轻、健康的伴侣,有的人则希望找到聪明而善良的人,因为这些人为人处世都很成功,他们的子女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人们在找伴侣的时候会希望对方能照顾孩子,能在必要的时候支持和帮助自己。难怪在一项涵盖37个国家的配偶期望值大调查中,人们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心地善良。
大多数人都像达尔文一样,希望找到聪明、忠诚和善良的伴侣。
问题是:怎么找?
这就涉及生物学上说的“雌雄淘汰”理论了。雄性孔雀,它长着艳丽的尾羽,然而这些尾羽不但没什么实际作用,而且还很重,很难保持干净,拖在地上也会减缓孔雀的速度,更要命的是,它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招牌对着食肉动物招摇“来吃我呀”。在“雌雄淘汰”理论提出来之前,达尔文对雄性孔雀的尾羽困惑不解,他认为这是对物竞天择原理的一种驳斥。
他后来解释说,雄性孔雀的尾羽不是直接有利于其生存的,尾羽无法帮助它们躲避天敌、捕食猎物或保暖,也无法帮助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然而,这些尾羽却能帮助它们吸引雌性孔雀。如果雌性孔雀被这些艳丽的尾羽吸引而选择了这只雄性孔雀,那么它们的后代就将会记住这种选择——雄性小孔雀会进化出更艳丽的羽毛,而雌性小孔雀则会保持对艳丽羽毛的青睐。这样代代相传,雄性孔雀就有了异常艳丽的尾羽。
1958年,进化生物学家约翰·梅纳德·史密斯将这个理论拓展到了果蝇的求偶舞上。果蝇的这种复杂的舞蹈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但是用“雌雄淘汰”理论来分析一下就能让人大吃一惊。雌性果蝇通过鉴别这些舞蹈来挑选雄性果蝇,因此雄性果蝇进化成了优秀的舞蹈家。越是挑剔的雌性果蝇,越能得到高素质的后代,因此基因促使雄性果蝇不断完善求偶舞,而雌性果蝇则一直保持对求偶舞的青睐,这样代代相传,果蝇就有了跳求偶舞的行为。
心理分析:人类有很多有趣且浮夸的本能是通过“雌雄淘汰”理论进化而来的,人们通过展示自己来获得青睐,例如,健身、舞蹈、体育运动、艺术、慈善活动以及幽默感等。某种意义上说,人脑简直就是一个“壮观的性装饰”。
这个理论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探讨
第一点就是花费巨大代价的“信号”。这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买瓶装水,即只有在花费巨大的金钱、历经千辛万苦或有所牺牲之后,人们才会严肃看待某个人的价值。如果轻轻松松就能展示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价值就没有那么珍贵了,因为这种价值太容易被伪造了。
“信号”理论在人们礼尚往来的时候就可见一斑,尤其是交往中的两个人互赠礼物。有人问心理学家杰弗里.米勒:“为什么男人会给女人大钻戒作为求婚礼物,而不是一个硕大的马铃薯呢?起码马铃薯可以吃啊?”米勒对此的回答是:“正是由于钻戒价格昂贵、没有实际作用,才使得它成为求婚的最佳选择。”钻戒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爱的表示,而马铃薯不是,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只会将这么昂贵的东西给他最爱的那个人,而且赠送钻戒又显示出了赠送一方的财力与承诺。
当然了,金钱并不是承诺的唯一表现。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认为,给伴侣最好的礼物往往是自己不会想要的礼物。
他举例说,如果他送给他妻子一整套《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影碟,那么即使他妻子很喜欢,这也算不上一份好礼物,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套影碟,所以送碟的行为就不那么唯一了,没有传递出自己对妻子浓烈的爱意。
其他表达承诺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改名换姓、搬到一起住或是把爱人的名字做成纹身等。婚姻其实就是一种承诺,越是难舍难分,所需的代价越高,所传递出来的爱的“信号”就越多。婚前协议无论拟得多理性多客观,都还是是会传递出一种负面信号——夫妻一方甚至双方都担心婚姻关系可能会触礁,从而想方设法想要减少损失。在妻子绝经后去做结扎的丈夫显然是想传递给妻子一个“信号”:他永远不会离开她,也不会跟其他年轻的女子再生育后代。当然了,如果这种结扎是可恢复的,可能就没这么浪漫了。
还有一些表达承诺与爱意的方法却让人不太能接受,例如割掉自己的耳朵,因为这种行为在传达爱意的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绝望与疯狂。
第二点是“热门之选”。米勒认为,人们在寻找伴侣时,其实是在寻找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这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但是米勒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它,认为跟某些特征的演化有关。
最经典的生理学例子就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的雄性性器官不同。尽管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外观上有很多不同——例如男人长胡子,女人则是丰乳肥臀窄腰的,但是一个最显着的不同就是雄性性器官的不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雄性性器官比人类更显眼,例如山魈有着亮紫红色的阴囊和红色的阴茎,长尾黑颚猴则是蓝色的阴囊和红色的阴茎,但是人类的雄性性器官则更敏感、更长、更柔韧。米勒认为,是雌性的性选择让雄性发生这种变化的,不过他这个观点还是被饱受争议的。
另一个例子是人类的大脑。人们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倾向于找能娱乐自己的人,希望能跟让自己快乐的人交往。进化心理学家通常认为,人类的大脑既是用来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数据处理中心,也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阴谋制造地,企图通过零和博弈获得社会优势。也许人类的大脑也是娱乐制造中心,按照“雌雄淘汰”理论制造快感,因此人类才会具备诸如讲故事、幽默感和吸引力这样的能力。(文/保罗.布卢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