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悲伤相处,走出失恋的幻觉

我们常常活在挫败中,尤其面对爱情,特别容易加深内在的挫败感。很多人说,在爱情中最怕遇到的是失恋。年轻一点的大学生,分手时可能带着一张照片,里头是让他失恋的那个人喜欢的对象,然后问:这个人漂亮吗?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他会垂头丧气的,露出落寞的眼神;如果是否定的答案,就会有下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他会爱上她?

年长的男女,一样会有感情困扰,但表现方式却不太一样。他们通常比较压抑而内敛,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或者更疯狂的投入做某一件事情。有些人谈分手后的幻想,谈失恋的恨,谈那刻骨的挫败是多么令人想要报复。没有勇气报复的人,把气转向自己,在手上、身上划下一道道刻痕,那些让他们失恋的人却只是“喔”一声,就过去了!心痛的却是那些真正爱他们的人。

还有些人,因为感情放得深,或者无法克制想要报复的冲动,干脆眼睛一闭结束生命。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男孩因某女孩情伤跳楼而愧疚,但转身,他还是娶了别人。现代人看重爱情,但却无法承受爱情带来的伤害。有的人决定再也不爱,就不会再感觉痛;有的人盲目工作,回到家却孤寂的发慌;更笨的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为这样能让对方比自己更痛。每天都有人失恋,到底失恋的人该怎么面对生活,到底情伤者该如何回到正轨。

事实上,让自己可以走出失恋的方法,就是面对内在的挫败。一次座谈会中,女孩分享她分手的心情,她说:“已经快一个月了,感觉自己的心还是在鬼打墙,有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坚强,又突然出现很多悲观的想法,明明知道都已经过去了却觉得自己快过不去了。”这种鬼打墙的感觉非常熟悉,似乎谈到分手的失落,好多人都在这种矛盾里打转。我一直认为,让自己过得去的方法,是不要勉强自己说:“那已经过去。”让自己可以走出失恋的方法,是面对内在的挫败。

允许自己痛,允许自己挫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习惯安慰别人:“不要难过”、“节哀”。我看到那些失恋后最痛苦的人,往往是没有办法允许自己悲伤的人。

心理分析:心理学中,悲伤是一种身体的保护机制,让我们遇到低潮的时候,能透过眼泪、透过沮丧来排除内在的负面能量因此当你不允许这些机制发生的时候,那些负面能量只是存在身体里的某一个角落,并没有消失。允许自己痛苦,等于接受这些负面能量的存在。人心最奥妙的地方就是,当你接受了某些不讨喜的感受,就能慢慢的与之相处。

就算痛苦,也要怀抱希望


我们在允许自己因为分手而痛苦时,最害怕的是面对痛苦之后,这些痛苦似乎活生生,好像一辈子都不会散去般存在。

心理分析:如果你曾经减肥过,就知道体重下降到一个数字后,会面临“卡住”的瓶颈;失恋的痛苦就像这些难以甩掉的肥肉一样,时好时坏。这是因为人的情绪调节机制原本就是一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只是随着时间,这些起伏的震荡会越来越小。一个重大事件的冲击通常在前三到六个月最为剧烈,之后会慢慢递减。因此在这痛苦的考验中,我们总要怀抱希望:只要保存自己的命,一切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心理学与生活:亲密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任务


 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亲密与孤独是成年早期一对重要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 

可见,在20~40岁之间,亲密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所以分手对这个年龄层来说,真的是一件大事。但也因为这是生命发展中的大事,当能怀抱希望走过痛苦,新的领悟往往随之发生。这些领悟是痛苦带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有一天能微笑提起这些过去的故事,看到自己的成长;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去寻找人生的定位和幸福。(文/許皓宜)

 

编辑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