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伴侣的亲密关系中,有关“牺牲”的一项特性称为“钟摆效应”,主要是指,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如果没有人把东西丢得到处都是,你又怎么能跟在后面收拾呢?如果没有长舌的人,你又怎么能当牺牲者,听人长舌讲不停呢?只要有牺牲者,就有放纵者,反之亦然。如果你扮演的是牺牲者,那么除非你停止牺牲,否则是没有辨法改变你的伴侣的。
如果你不能明白,改变伴侣或为他/她的行为做出补偿都不是你的“职责”,那么你就无法停止牺牲。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作是神派给你的责任。如果你的伴侣嗜赌成瘾,你也不必把加班贴补家用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对方酗酒也不是你的负担,所以你不必放弃你的热情和自发性,只为了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来弥补伴侣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回应,而不采取牺牲的方式。
人们常会忘记,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要为发生的事百分之百的负责。亲密关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一方已经尽了一切的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另外一方却袖手旁观。
有酗酒问题的亲密关系往往被描述成这样:一方长年受苦,像奴隶一样辛苦的想让亲密关系或家庭维持下去,另一方却耽溺于自私的享受。但是到了最近这几十年,人们却发现会有这样的情形,其实牺牲者也同样有责任。如果你扮演牺牲者,就会吸引人来扮演放纵者。
然而,虽然这样的互动关系往往是一方放纵而另一方牺牲,但如果你想看看真正有意思的事情,不妨私下个别问问两个人,谁牺牲得比较多。结果通常是,不管你问哪一方,他/她都会说自己是牺牲比较多的人。即使跟你说话的人当时是比较没活力、没生产力的一方,那也只是因为他/她正在休息,因为之前已经辛苦工作了一个礼拜、一个月,或一年,或甚至是因为经历了一个悲惨的童年,所以必须休养生息。
放纵者常用自己悲惨牺牲的故事来作为他们行为的借口。这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洗碗可以很有取,也可以很烦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完全是由心态来决定的。要怎样才能改变心态呢?一开始,必须要有改变的意愿,但我也了解我需要一些不平凡的帮助才能做到,因为牺牲的心态已经跟了我一辈子,甚至是从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选择的时候就开始了。为了融入家人,为了让自己生理及情绪上得到满足,我牺牲了自己。
看看“钟摆模型”,你就可以推论,你离中心愈远,牺牲或放纵的程度就愈严重。既然牺牲与放纵具有共生的关系,如果你去除其一,另外一个也无法继续存在。
我发现,不管我往哪一边摆荡,都可以藉助来自中心的力量来帮助我。位在中心的,就是我的灵魂,也就是我的本质的力量,它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支持。既然我的灵魂不会批判或处罚我,我就可以信赖它,让它用健康的方式带我走出牺牲或放纵的模式。
一旦你对自己的牺牲有所自觉,就能把全副精神集中在来自中心的力量,并要求爱来引导你走出牺牲的模式。牺牲完全是心态上的问题。只有爱能进入你的心,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以及“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而使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
我们所需要做的,也是我们仅能做的,就是让灵魂的爱带领我们回到中心,回到有爱存在的地方。 (本文作者/克里斯多福•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