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还有永远相爱的神话吗?

 

法国作家让-马克·帕利西斯(Jean-Marc Parisis)的新作《之前,之中,之后》中的主人翁弗朗索瓦·罗曼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歌词作者。他成日流连于各种夜总会,年近四十,爱赶时髦又麻木不仁,感情生活也是毫无起色。直到有一天,他对凯丽一见钟情,一个把他的生活电光火石般重新点燃的女人。

“她一只手支着阳台,叼着香烟,另一支手拨弄着头发。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我并没有看清她的样子,我只是爱上了她的背影。”弗朗索瓦就这样第一次真正地爱上了一个人。他觉得自己不再平庸,也不再无聊。“这次邂逅给了我生活的理由,原来一切都还没有失去。我的生活,我曾经以为的生活,即将改变!”

这种情感上的风暴被社会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阿尔贝霍尼(Francesco Alberoni)称为“热恋”。“相爱是感官上的强烈震撼,是发自心灵的声音。它让两个不同的人,从远而近,彼此靠近。这是一种饥渴,一种欲望的沸腾,同时也是一种冲动、英雄主义、忘我。”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通往各种各样的可能。感觉和情感互相交织,直到失去控制。日常生活的乏味忽然之间被一扫而空。这样的状态能在以后两人漫长的生活中继续下去吗?

追求强烈的感觉

持续处于震撼之中,像是在冲浪,当然再也回不到地面——相爱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一直被我们的文化赞颂夸大。“还要更多,还要更强烈”,这就是现代理想爱情的口号。毋庸置疑,这意味着我们对强烈的情感体验非常依赖。我们对此感受越深要求就越多。结果就是:两人关系中按部就班和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越来越不能容忍。

精神分析学家让-米歇尔·西尔特(Jean Michel Hirt)说:“我们的时代无法忍受无聊,无聊是我们最讨厌的敌人。”我们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在自身以外去寻找生活。寻求刺激、满足消费就是我们的游戏规则。我们消费物质产品,同时也在消费爱情带来的美好感受,达到让自己开心、消遣的目的。

对于爱情,我们只想得到其中那些强烈美妙的感官刺激,却不愿意为情所困,不愿意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投资。此外,两个人的关系一旦出现问题,我们马上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人。”

有些人只喜欢爱情开始的阶段。譬如,35岁的罗田说:“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就像一杯浓烈的鸡尾酒,混合着害怕和欲望。忽然到了某个时候,这一切都变质了。魔术落幕了,对对方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责备。火花也没有了。甚至连性生活也变得老套。我很快就感到厌倦。”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荷尔蒙问题吗?科学家们是这么说的。

总是渴望新鲜

勇于改变旧的习惯,放下过去的经历,肯定自己真实的欲望,爱情催生的能量能够让我们做到这一切。

弗朗西斯科·阿尔贝赫尼说:“当我们准备好了要改变自己,抛掉陈旧的经验,当我们有了真正想改变生活的冲动时,爱情就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再没有比爱情的作用更大的力量了。爱情的芬芳就像是火箭的助推器,它推动我们超越一切限制。41岁的安迪说:“我从来都对自己说,我决不会去抚养别人的孩子。直到我遇见了丽娜,她是我生命中的女人,她离了婚,有一个孩子。我觉得自己忽然变得很像父亲。朋友们对此惊讶不已,我自己也是。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爱情能够让人焕然一新,宛如重生。但是,如果想让爱情永远保鲜,还需要对爱情有深信不疑的勇气。然而,按照情侣关系治疗师和夫妻关系顾问的说法,在这个时代,我们对感情总是谨小慎微,害怕失望,害怕痛苦,或者仅仅就是害怕改变。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一书中写道:“焦虑。爱情这东西,随着某种机缘巧合,它像是携带着恐惧。对危险的恐惧,对伤害的恐惧,对被抛弃的恐惧,对突如其来的改变的恐惧。焦虑就是它表达这些恐惧的语言。”如果说这种焦虑总是与爱的感觉密不可分的话,那么今天,心理治疗师、情侣关系治疗师和夫妻关系顾问都一致认为,它是建设爱情大厦最主要的障碍。所有人都想得到美好的爱情,但条件是在爱情的旅途上不要有失望和痛苦。然而,爱情之旅“路漫漫其修远兮”,浓情蜜意的开始阶段远不是它的全部。还有很多考验和挑战在等待着我们。

让-米歇尔·西尔特认为:“追求‘保险’的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我们越来越不能忍受受制于人或是被人质疑的生活。我们希望在自己熟悉的领地上前进,活在美丽的气泡中,没有任何危险。”这种想法会让很多恋人的关系窒息,直至破裂。

爱对方还是爱自己

另外一个苗头:希望遇见一个和自己相像的人,然后两人一起在爱情中编织自恋。很多人恋爱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让-米歇尔·西尔特说:“今天,我们的择偶观里包含了很大的自恋成分。对于组成什么样的伴侣关系,我们脑子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轮廓。同时,我们也非常期待爱情关系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爱我就修复我’,这样的说法是很现代的,流传很广。”

但是,如果对自我的热爱、对爱情短暂迷醉的追求超过了对另一方的爱时,我们就会偏离爱的主旨——更好地了解自己——为不断成长,为两人一起绽放,长久相爱。《之前,之中,之后》一书的作者让-马克·帕利西斯曾经在采访中说道:“无论是在社会关系还是私人关系中,所有人都感到害怕,都说不。只有爱情让我们说‘是’,至少开始的时候是这样。”

我们的错误就在于,以为这样一种难得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不需要每天用创意和智慧去经营。

“每次恋爱都要像初恋一样”

一直相爱,这会不会也算现代社会两人关系中乌托邦式的想法呢?

达尼埃尔·威尔兹-朗:是的。我们都想坠入爱河并一直相爱下去。由于我们很苛刻,我们还想同时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外加精彩的性生活。但是,情侣们都知道爱是需要维护的。他们必须一起前进,一起建构他们的关系模式和性爱模式。日常生活变成冒险的领地。复杂的问题还有,爱情还要在不同的模式中互换:为人父母式、性爱式、伴侣式……

似乎能够相爱一生的人越来越少了……

达尼埃尔·威尔兹-朗:如果说白马王子的神话还存在,如果说很多人仍然希望和同一个人度过他们的一生,可只有很少的人真正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并作出牺牲。在我教过的700个学生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感情而牺牲自己的工作。有过许多段爱情并不妨碍我们每次都像对待初恋一样地投入。我想,“伟大的爱情”终究是可以实现的,也许是在经历过几段不同的爱情之后。(来源:心理月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