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心理学

《爱情中的心理学》

作者:岳晓东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体验。本书试图为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爱情故事做心理诠释,勾画出他们突出的爱情特征和表现,论及的概念涉及爱情的三角理论,爱情的不同类型,爱情的常见误区及爱情的升华努力。借此希望读者学会以心理学的视野看待爱情带给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亲密是爱情三角理论中第一重要的元素,它既是爱情产生的根本条件,又贯穿于爱情关系的整个过程。指出,亲密指的是相爱的双方在情缘中能心心相印,灵犀相通。

男女互相吸引的最初阶段有赖于激情的强大吸引力。激情关系可以让相爱的双方在短时期内处于一种迷恋的状态,迅速提升亲密感,从而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联系。但是处在迷恋之中的男女往往会忽略很多个性上不和谐的因素,为爱情的长久发展埋下危机。此时,亲密感就成为了化解爱情双方潜在冲突,建立长久的爱情凝聚力的必要元素。

亲密包括为对方着想,重视对方,了解对方,相互分享,相互支持等感受与心态。这是一种令人舒畅的感受,伴侣可以感受到对方无条件的接纳。亲密感出自一种无私的、愿意为了满足对方牺牲自我的精神。林语堂夫妇的生活经验提示人们,爱情生活的亲密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得到不断的强化。

在和你的伴侣说话时,要摒弃使用“永远”或者“绝不”这样的字眼。不要过分自信:不要总说“我就知道你会有这种反应”,“你做了错误的选择,你就要犯错误了”,“我就知道你想要说什么”这样的话语。

不要做总括的评价:像“你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打交道”,“你没有抱负,没有追求”,“你只想到你自己”这样的评语不要老挂在嘴边。

常常使用“为什么不呢?”从你对自己和对他/她的固有观点中走出来吧。在和他/她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为什么不打破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尝试采用他/她的观点看问题呢?为什么不尝试着接受一些以前根本不会考虑的建议呢?

亲密与孤独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个体发展八阶段理论的第六个阶段。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18至34岁左右。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这个定义,他又进一步提出,成年早期是人从事生产活动、求爱、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也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亲密感可以使个人能同他人同甘共苦、互相关怀。在危急情况下,亲密感往往会发展成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而如果朋友、夫妻间未能建立亲密关系,一个人就会变得冷漠、离群。

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

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

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

3.异性

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

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a、工作周期,b、生殖周期,c、娱乐周期。

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

埃里克森特别重视爱情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而结婚、异性爱和生儿育女等等,都是他所认定的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