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迷思请规避

  择偶时不如婚姻之道的门槛,然而社会上却仍存有一些关于择偶的迷思。这些迷思或多或少影响个体选择另一半,甚至对择偶造成重大障碍。一下简单列举几项常见的择偶迷思与可因应的建议:

  一、 条件清单?

  许多人对自己的婚姻对象有某些期待,许多婚姻专家们也都建议,适婚年龄的男女能够有一张条件“清单”,再“按图索骥”,如此可确保成功迈入婚姻的机率。然而人生中常常有许多意外变量,即使拟定种种条件,也未必能找到适合的对象。

  社会普遍存在的择偶条件对自己而言未必适用,应该视自己与周围生态环境的情况而选择,找出最合适自己的另一半,有时不见得要局限于他人设定的标准,例如对面貌、身材、家世背景等的要求。因为对他人而言,合适的对象条件不一定适合自己。

  另外,许多人对对象的条件采取超高标准,尤其是在婚姻市场中持有有利资源较多者,更倾向要求对方也要有足以互相匹配的因素。然而,人并非完美,自己也可能有某些缺点,因此,虽然要有自己择偶的主见,但也可以视情况弹性调整,多开展人际范围,多与人接触,多观察比较,同时要能正视对象与自己的优缺点,在能接纳的范围之下,相互包容,对于婚姻才能有更合理的期望与规划。

  二、 婚后改善?

  婚姻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并没有如一般人预期的那样大,因此在交往时观察到的缺点,不见得能够经由婚姻改善。

  交往时发现对方有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时,必须冷静观察评估,有时也可以参考亲友的意见,或试着与对方沟通。若在尝试努力之后,仍发现彼此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无意调整相处模式,也许可以考虑更换对象。

  例如交往中观察到对方有暴力倾向或不良嗜好,这常常延伸至未来婚姻、家庭生活中,如果这是自己无法接受的,或危害自己身心健康,就必须当即立断,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三、 相亲时很没面子的事?

  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影响下,“相亲”在许多青年男女眼中被视为“落伍”、“没面子”,甚至认为只有“条件太差”或“错过适婚年龄”的人才需要相亲,因此对这项联谊活动产生先入为主的排斥,有时因此错过了理想额对象。

  “相亲”就性质而言,算是一种介绍、联谊活动,它与青年男女互相介绍认识最大的不同大概有三点:

  (1) 相亲有时是经由长辈介绍;

  (2) 相亲对对方多半有基本了解;

  (3) 相亲的最终目的多半是婚姻。

  除此之外,大概和一般交往并无二致。

  生活中发生一见钟情的邂逅并不多见,平心而论,相亲对繁忙的现代人而言,不失为找寻婚姻对象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在交往前,双方的条件都已经经过核对评比,其优点在于预先筛选,将减低外来冲突发生的机率。同时,双方家庭的差异性也较小,生活环境较同质,此外,家人对对方的接纳度也较高,这些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调适有正向功能。另外,相亲过程也提供适婚年龄男女互相认识的管道,让工作环境较封闭、工作性质较忙碌的人,有机会与他人交往互动。

  相亲介绍的对象,也同样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相处、沟通、了解,方有可能进入婚姻阶段。因此在择偶过程中,不须排斥相亲,也无须以异样眼光看待他人相亲,只需将它视为认识异性朋友的管道之一,以平常心看待即可。

  四、 人自然会有缘分

  社会上常常可见许多错过适婚年龄的人,其中有的具有令人称羡的外观、家世背景、经济能力、学问素养;有的具有良好的品德,宜人的,推究其因不外乎是“缘分未到”。

  然而,缘分多半还是要加上主动创造、追求与努力维系,很少从天而降或不劳而获,因此即使自己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坚持抱持不婚主义,否则还是需要一点积极性,多增加认识对象的机会、多观察对象、多给对象机会了解自己,经由相互了解认识,评估未来的发展性,进而决定是否相守一生,共同营造幸福家庭。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