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花瓶画表明,年龄较大的人一般是献殷勤的,他们站在地上低头哈腰,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他正在边哭边恳求。与此相对照,年轻的一方则昂首挺立,有时甚至表现出拒绝年长男子要求的样子。(坦娜希尔,第94页)由此可见,在同性恋群体中,年轻是一个很被看重的价值。事实上,在古希腊甚至有这样的观念:只有青春期少年才应该成为追求的对象,一旦成年,就应当成为追求者,南昌不再是被追求者。福柯在《性史》中对于古希腊同性恋关系中年龄因素的重要性作过长篇论述,他说:这是一种蕴含年龄差别及与之相关的某种地位差别的关系。在性的伦理范畴中,富有独特魅力的少年的身体才是人们经常提及的"正确对象"。他还谈到,当时时尚对于与男童的交往有一个时限,过了这个年龄,男童在爱情关系中就会被认为年纪太大而不再能充当一个体面的伴侣。这个年龄的标志就是初生胡须之时。人们声称必须用刮须的剃刀切断爱之纽带。(福柯,第361-369页)
有人是从另一角度提出年龄的重要性的,一位中年同性恋者说:“在朋友们之间,只有年龄上接近,才有共同的语言。我们有时什么都谈,谈工作、社会、家庭、艺术,事业等等(以下文字出现乱码)对那些以年龄的优势、相貌的优势及其他优势而表现得盛气凌人的朋友,我们往往交往很少。”“我感到,现在这群人正在向低龄化发展。虽然我染有这种行为时也是处于性的朦胧阶段,但没有像现在这些年轻人这样早熟。在那些特定场所,都会有他们出现,而我们年龄大些的人往往不愿同他们交往。原因主要是年龄小的人往往 没有共同语言,而且万一出事后,就会加重责任。”
由于年龄在同性恋的“择偶”标准中十分重要,很多人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确切年龄。一位调查对象拒绝回答关于他年龄的问题,并很有把握地说:“人人都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岁数,不信你问一个人多大了,他肯定回答一句:你看我多大了?”我们说,这倒有点象在西方社会中不要询问女性年纪的忌讳,他笑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其原因据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在择偶过程中,年龄是个敏感因素,而同性恋的生活特征就是不断地处在择偶状态中;其次,年龄比起职业、教育程度这些资料,是一个更易确定某人真实身份的线索。处于安全上的考虑,许多同性恋者也不愿暴露自己的确切年龄。
同性恋“择偶”标准中还有一取向的标准。虽然有些调查对象在解释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发展新人”时说,原因是他们不愿意总找圈内的人,想找个真正的男性,找个不少这种人的人。同性恋者喜欢的男人也是异性恋女人心目中真正的男人。可有人却反对同性恋男子喜欢异性恋心目中的男子汉这一观点,他们说:“再好的男人,如果不是同性恋我也不喜欢。喜欢对方是喜欢内在的,那种心有灵犀的气质。”说这话的人坚决否认自己在看男性时是以一种女性心理自居的。另一位说得更明确:“我不喜欢异性恋的男人,哪怕他再漂亮,再伟岸,因为我给他的信息,他不可能理解和反馈,双方不可能沟通。有人说,我们爱真正的男人,可真正的男人爱的是女人。说这话的人不明白:不可能的爱就不必去爱,爱有各种各样的,并不只是一种。”
还有人赞成异性恋爱心理学中的“互补理论”,即人们喜欢特征与自己相反的人,“比如说我吧,过去有一阵又黑又胖,就喜欢又白又瘦的男人。那些干干净净的男孩就喜欢倒脏土的。”另一位也这样说:“回想到我的很亲密的一些同性朋友,都比我年龄大,而且性格往往跟我不一样。他们去操场,我去图书馆;他们思想单纯,我却感情敏锐细腻。而对于那些与我个性相似的人,成了朋友也只能在一处学习、聊天或工作,并引不起性的热情,甚至连指头也触碰不得,触着便觉不舒服。”一位老年同性恋者说:“我从小身体特别瘦弱,所以我一生都喜欢身体强壮的、胖乎乎的人。比如像奥尼尔(美国篮球明星——作者注)那样的人就觉得很性感,他身高2米13,膘肥体壮,长得也好看。还有那个唱《××××》(一首流行歌曲——作者注)的男歌手,胖乎乎的,也很可爱。可是太胖了就不好了,我以前喜欢相扑运动员,后来看看太粗笨了,不灵活。我有个朋友尽管肚子很大,可人长得挺帅的,肚子大也不难看,像个弥勒佛似的,笑迷迷的也挺可爱的。”他来风趣地说:“真想和奥尼尔玩玩,可惜我已经日落西山了。”
总而言之,在“择偶”标准上,同性恋跟异性恋在充分个性化这一点上没什么差别。用一位调查对象的话来说:“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有人找好看的,有人找小孩,有人找中年人,有人喜欢对方健谈,懂道理。”“有喜欢毛发重的,有喜欢大肚子老头的。”另一位在问卷上写道:“人的气质会影响别人对人对他的感觉。总体而言,没有标准的审美观点,但那种不尊重别人,无知且自以为是的人,长得再好,也不会给人美的感觉。别的缺点倒可以原谅,有的甚至可以看作吸引人之处。”
问卷数据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发现是,调查对象们无一例外地认为“男子也应该注重穿着打扮”,而且在回答“您本人是否注重穿着打扮”一问时,全都给了肯定的回答。
一位据说是圈内“性感明星”的调查对象说:“打扮主要是不见你了。”乙回家后,悲痛欲绝,在给甲的一封信中,语无伦次地表达了他对甲的感情和对自己婚姻的矛盾心理。信中写道:“……请你相信我,我是永远爱你一个人的,至死不渝……我已经是结婚的人……我觉得总是对不起你……我的婚姻是痛苦的,一直不知用什么方法挽救……请你理解我,现在我的心都快碎了……我是结婚的人了,提起这几个字我心里非常烦恼,心里感到压抑,对不起你……”
在另一个事例中,一对同性恋人海誓山盟,30岁以前都不结婚:“我遇到一个小我一岁的工人,对他有好感,他也喜欢我,我们很疯狂地相爱了。这爱一直保持到他结婚。是我允许他结婚的。本来我们有个约定,30岁以内不许结婚,但一次他和我闹别扭,我同意他结婚了。”一位同性恋者说:“我有个朋友,他女朋友挺漂亮,但他不愿结婚,拖到29岁才结婚。”还有一位已婚的调查对象讲到他在同性恋活动场所的一次遭遇:“有一个人问我是不是结过婚,我说结过,他掉头就走了。”
其次,结婚以后的人精力分散,对未婚的同性恋伴侣来说是不公平的。一位常在社会上走动的资深同性恋者说:“圈内的人都以未婚自雄,重视未婚,认为结婚的人精力就达不到了。”由于同性恋者一旦真正互相爱起来,感情也是十分真挚专一的,因此婚姻会成为二人感情的障碍。一位调查对象对我们说:“我碰到一个30多岁的人,说自己没有结婚。他可能在骗我,我不敢以真心对他,万一他要是成了家的,那是对我的感情的摧残。”
一位同性恋者谈起自己的一段情史:“我一听说他是结了婚的就讨厌他了。他许愿要赶走老婆,我才迁就了他。他老婆周末回来周一走,平常就住在娘家。我从他身体上可以看出他没和老婆做过爱。他告诉我说,婚后那么多年总共和老婆做爱五次,我不信。”
调查过程中,我们结识了一位外国专家,他是个同性恋者,他对自己的中国情人都要结婚大惑不解,并觉得自己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大概很难理解一个中国男子面临的结婚压力有多么强大,误以为是这些人用情不专。
第三,结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同性恋者的活动自由。当我们问到一位26岁的同性恋者为什么还不结婚时,他说:“我想再玩一年,结婚以后就不能随便出来了。”当然,许多已婚的同性恋者仍旧到社会上找同性恋伴侣,他们对结婚以后的限制就不可能认真对待了。只有那些尚未达到结婚就会引人注意的年龄的同性恋者和极少数真正决定终身不娶的同性恋者,才会有这种看法。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持有相当严厉的婚姻道德观。例如一位决定独身的同性恋者满怀地说:“最痛苦的是同性恋者的妻子。我在XX宾馆认识一个同性恋者,他的妻子和别人乱搞(男女关系),被单位抓住开除了公职。这个同性恋者竟然跟他老婆离婚了。可那女的实际上是受害者,她丈夫满足不了她嘛。我觉得他这样做不道德,结了婚就不该再出来找朋友。”
“我不打算结婚,对好心给我介绍对象的就骗他们说,这事可遇不可求等等。我去看过大夫,想矫正,但也不很强烈,是试探性的。我怕被治成双性恋,那还不如我现在这样,因为如果结了婚还在外边有这种生活,对家庭、妻子,孩子都会有不良影响。”
一位调查对象这样谈到对已婚男友的感觉:“有个朋友特喜欢我,可结婚了。人家有美满家庭,我不希望破坏他的家庭。有时他呼我,我就不理他。有一次我们见面,从东四走到雅宝路,走赛特,走蓝岛,又走回来,走了有20多里地。他很漂亮,一路上看我的人少,看他的人多,女人看他的眼神是忌妒的。他说他是同性恋,问我他该怎么办。”
最后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异性恋爱与婚姻过程中的事情完全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显而易见,男同性恋者不愿结婚的原因千头万绪,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女性的热情,感觉不到异性的吸引力。
尽管如此,不少同性恋者都有过与异性接触的经历,并且通过自己对男女两性感觉的对比,来解释自己的性取向,使人感到这似乎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根据金赛调查,20%以上的异性恋者有过某种程度的同性恋体验;同样,66%的同性恋者有过异性恋体验。另据统计,24%的男同性恋者有过异性恋的幻想;34%作过异性恋的性梦。(凯查多利,第331页)从我们的调查问卷捍,虽然大多数调查对象说,“目前异性不能引起自己的兴趣”,但是对“少年时异性是否能引起您的兴趣”这一问题,多数人答“能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