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日常关系中的运用

昨天,来家里玩的朋友,将孩子的一个非常漂亮的高脚玻璃杯不小心给打碎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朋友有没有被碎玻璃伤到,确认没有伤到后的第一句话便是“没伤到就好,小心,我来收拾。”当我们将碎玻璃收拾进垃圾桶的时候,只见女儿脸上已经挂着眼珠了,她走过来第一个举动就是从垃圾桶中拿出碎了的杯子,试图想将它们复原回去,事实上这个是不可能的,但她还是那样做了,我怕伤了她的小手,便蹲下来,边说边帮她从手中将碎玻璃放回垃圾桶,“这样要伤到手的,碎了就碎了,重新买一个就可以啦。”此时的孩子“哇”地一声哭出来了,“没有的,买不回来了,不行,我就要这个!”我的朋友显得很尴尬,为此,我说:“怎么可能没有呢,你要这样想啊,又有新的了,再说了阿姨又不是故意的。”“那就谁摔破的谁帮我买回来!”朋友也说去买一个回来,此时的我觉得孩子有点过了,就开始跟她说些所谓的道理。她的反应是:“你就知道跟我讲一些无用的废话,这是我最喜欢的杯子,你有没有想过我当时的感受,每次,如果是我的东西被搞没了,你就觉得是可以的,而你自己的东西呢?像上次的小表妹拿了你的笔记本,你就说不能碰的不能碰的,拿回来放回去,而我的呢,你总是说让她玩一下好了,如果今天是你天天用的自己千挑万选来的杯子,你会怎么样?!”我说:“我不会像你这样的,这东西人家又不是故意的,我会想又可以买新的了,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你就要那样想呢?!“此时,去学钢琴的时间已到,就先跟她去上课了,在路上她依然说“我就要这样!帮我买回来!”显然我的语言是触痛她了。然而当时我的情绪也没有得到控制,而是进一步说:”你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想的,不可能任何事都是顺着你的心行事的。将来出了社会你遇到的事可多着呢,如果老是用这种认知去解决你的事,你会伤得很重的。”“我不管,那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

孩子真的伤心了,我虽然明白她的处境但却没有帮她解决问题,在送走孩子后,朋友说:“你们家孩子可能太宠了。如果是我的话是决不允许孩子这样放肆的,打都打了,肯定不允许的。”“我当时虽然不认同她的方式,但嘴上还是说了“是的,我们是太宠了。”直到我一个人坐在车上时,回顾着当时的情景,觉得自己还是犯了错,作为没有学过心理学的朋友来说她那样的解决方式是正常的,但作为我就不应该了。

说起“共情”,心理咨询师都接受过共情的训练,但具体如何运用却是一门艺术,用宋文哲老师的话说:“共情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作为一名咨询师,这一训练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做到共情,那么可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共情”它不单单在咨询过程中的运用,其实生活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共情是怎么说话的?马歇尔·卢森堡在伯利恒德黑萨难民营中的一个清真寺讲解非暴力沟通的例子,听众是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男子,大约有170人。那时,巴勒斯坦人对美国人的态度并不友好。演说的时候,他突然注意到,听众中传来一阵低沉的声音。他的翻译提醒她:“他们正低声议论你是美国人!”此时,一位男子站起来。他冲着她使劲喊道:“谋杀犯!”许多人立即随声附和,大喊:“杀手!”“杀孩子的凶手!””谋杀犯!“

马歇尔·卢森堡全神贯注地体会那个男人当时的感受和需要。(充分地倾听)然后开始与称他为谋杀犯的男人开始对话。

(马):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它使用资源的方式吗?(回应了生气的感受和生气的原因)

(男人):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马):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独立?(继续回应感受和需要)

(男人):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是什么感觉吗?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

(马):听起来,你感到绝望。你想知道,我或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27年来的痛苦,一种绝望的感受,希望有人能真正理解这种生活)

(男人):你想了解吗?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儿子病了!他在水沟里玩耍!他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马):我注意到,你在这里培养孩子,是多么地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回应痛苦的感受,回应作为一个父亲的渴望)

(男人):不错,这些是基本的。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这是人权吗?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了什么样的人权!

(马):你是希望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你们巨大的痛苦,并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回应对方的愤怒和尽力去感受对方的痛苦)

……对话持续了二十分钟,他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当这位先生感到他领会了他的意思,他开始愿意听他来难民营的目的。一个小时候后,这个原来称他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他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

全神贯注的聚焦于对方所说的内容和他的感受,然后用精简概括的语言反馈给对方,当然马歇尔·卢森堡的语言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能不断反馈出对方内心深切的渴望需要。如果反过来,他不断的为美国政府和美国人的事情辩解,讲道理,而没有去回应这个难民的愤怒和指责,结果不可能从一个剑拔弩张的气氛而转变为友善和互相理解。

在日常的交流沟通当中,我们都习惯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少于去回应和感受别人的话,这样两个人就很难有深入的交流,甚至是各说各话。即使是不善言谈的人,掌握这个谈话技巧以后,借力打力,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倾听者,从而让别人对你吐露心扉。

不要小看共情的力量,一个人被真正理解和接纳的感觉是不可言喻的。倾听和理解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我们都太急着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其实每个人说的话都是对的,他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会让他说这样的话,一旦你能站在他经历过的事情的角度,你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共情的难点在于我们心里面有太多的是非判断标准,当对方说的不合自己的信念系统时,就忍不住想打断反驳。如果像昨天那样的事,我能全神贯注倾听我的孩子,倾听理解她的想法,她相信我真的是愿意帮助她,是站在她那一边的,而不是为了挑战反对她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接受我的建议了

后记:

看看我女儿的例子,如果我当时是这样:蹲下来,小心地将碎玻璃杯从她手中移开,并抱着她,说:“宝贝,你肯定很伤心吧,妈妈知道这是你化了很多心思挑的杯子,而且它跟随你这么长时间,你肯定不想失去它的……妈妈特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妈妈也会伤心,只是妈妈会用大人的方式解决这样的意外……”

试想,用这种方式,孩子的心底又会有何触动呢?!

其实,孩子的事需要我们大人时刻告诫自己: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可以减少很多伤害。

1、认真聆听。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孩子,认真地倾听他(她)说话。

2、简单回应不加评判。用点头及“后来呢?”“你的意思是……对吗?”“说得真好,继续……”等来回应孩子。

3、换位思考、产生共情。“你盼望了那么久的体育课被取消了,真令人沮丧!”

4、用假想法满足孩子的请求。“哇——你看天上的那朵云,像不像一块大面包,我们把它抓过来吃吧。阿呜——”

5、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如果唱歌可以帮你缓解心情,我愿意陪你。”

版权声明:本文系心灵咖啡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