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关系是一种本能关系或天然关系,母子关系伴随着人类进化进程不断发展,这种母子二元结构远早于父子关系的确立。在婴幼时代,孩子的抚养任务主要由母亲承担。因此,母亲与幼儿朝夕相处,建立起一种“根本的联系”,培植起天然的亲近之情。
从母爱之中,我们在幼年便知道人间并不完全是敌害的,也有温良的接待,也有随时准备着的温柔,也有可以完全信赖而永不有何要求的人。这样开始的人生是精神上的极大的优益。凡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经过失败与忧患,而自始至终抱着信赖人生的态度的人们,往往都是由一个温良的母亲教养起来的。下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温暖,却多少有些伤感的故事:
丈夫的外遇很强悍威逼离婚
她38岁离婚,丈夫先有钱后有外遇。“外遇”不甘于一直是外遇,为“升级”而斗争。那时候她也不像后来,能心态平和、理性地解决问题,而是在冲动和委屈中为保护自己的家庭而“参战”。出轨的丈夫通常比较怕遇到这种两面夹击的“战斗”,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男人总会做出利益权衡,也会对闹得凶的一方做出让步。当时她家的外遇闹得真凶,寻死觅活、检举揭发、装神弄鬼……一切手段交叉使用,最后,她丈夫说,对不起,我必须跟你离婚了,不能闹出人命,也不能把我闹进监狱。她丈夫留下了一套两居室和一笔在当年看起来数目很大而在今天看起来“连一辆像样的车也买不起”的钱,跟着外遇“投奔光明”去了。
自己的儿子因为单亲很受伤
从离婚算起,到她终于再婚,她和儿子相依为命了近20年。她有时候也反思,儿子不懂事、自私自利、没有孝心、对人冷漠,是不是也和他早年失去父爱有关?
一次是他们在家看电视,演的是一名记者在少管所采访一个把人打伤的男孩,之后对着观众说,这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从小失去父爱、母亲沉浸在离婚的痛苦中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突然,儿子站起来就把电视关了,她说“别关,还看呢”,儿子狠狠瞪了她一眼,说:“什么记者,把自己打扮得跟救世主似的,一有人犯罪先问是不是单亲,单亲怎么了?我也单亲,我也没走上犯罪道路。”儿子骂完了恨恨地走回自己的房间,她第一次意识到单亲这两个字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有这么大。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儿子的高中二年级。儿子学理科,学校流行早恋,儿子的小女友来自文科班。一天,老师请她到学校,说儿子把文科班的班长给打了。果然打得不轻,可以说是鼻青脸肿。一问原因,儿子一脸气愤:“敢抢我女朋友?!打不死他!”赔偿医药费、受处分、赔礼道歉,她按照学校的要求解决了问题。回到家里,儿子说,这个孩子欺负他不是一次两次了,他跟那个小女生说,你别跟某某好,他没爸……儿子说:“我是没爸,不用有爸,我自己就能捶他……”
她至今对儿子少年时的这两件事印象深刻。她知道自己的离异,对儿子来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虽然说夫妻间的不合离异。在通常情况下,母子间始终能够融洽相处。因为母子关系,正如朱迪丝·维尔斯特所说,是“根本的联系”,是“一体状态”或“理想状态”。但是,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特别而明显的,这点她无可否认。
人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被人爱,最基本的责任就是爱人。而爱的情感的培养,则主要由母亲承担,或者说,孩子最早获得的爱的教育和滋润,是来自于母亲。在童年时期接受健全的人格素质教育就特别重要。无论从生理原因还是从心理原因上看,母亲皆是承担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孩子早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养成的品德、意志、性格、情感,往往将对他的一生发生重要影响,这是由人的“重复冲动”所决定的。据朱迪丝·维尔斯特说:
人类天性中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重复的冲动,它被称为重复冲动。它驱使我们反复做我们做过的事,使我们试图恢复存在的早期状态。它驱使我们将过去——我们已往的渴望。对那些渴望的防御——移植到现在。因此。我们爱谁及如何爱便是早期经验的复活——无意识的复活,即使这种复活给我们带来的是痛苦。
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感受性”的方式给子女灌输相应的家庭或社会伦理原则和习惯,使子女的意识和意志从属于普遍的社会意识和普遍的社会意志。让子女能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
儿子的女友“挤”进60平方米的家
儿子不是有出息的孩子,勉强做一份杂志社排版的工作,4000块钱上下的收入。转眼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渐渐和她说话越来越少。他们的房子不大,60平方米,老房子客厅都很小,厨房、卫生间、两间卧室的门都开在这个小客厅里。于是,连一张餐桌也只能放折叠的了。从她前夫离家起,她住在大房间,也当作他们的客厅和起居室,儿子住在小房间,那是他的“私密空间”。她曾想过,如果有一天儿子要结婚,她可以换到小房间去住,或者还可以去养老院……虽然她对儿子也不是100%满意,但是,她总觉得,相依为命的儿子,不会舍得送她去那样的地方。母亲对儿子的角色期待,平和而切于实际,其态度是宽容而慈善。她对孩子“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即贤能之才固然值得喜欢,但无能之儿亦需爱怜。
她有些积蓄,或许她能替儿子支付一套不太大的房子的首付,小两口齐心协力供个房子应该也不会太难。她只是胡思乱想,没料到这一天近在眼前。
有一天早晨,她起床看见大门边小过道摆着一双女鞋,不是她的,那么,有个女人,在这个家里……她扶着椅子背坐下,头有点儿晕,儿子是半夜里回来的,她隔着门问了一声,儿子应了一声就关上了门,她也懒得起来看。结果,就多了这么一双鞋,单身多年的她竟然脸红心跳,心说这多不好意思,忘了该不好意思的人其实不是自己,而是那个正和儿子一起熟睡的陌生女子。她拿起购物袋,直奔早市,心想等他们吃饱喝足走了再回家。
那天她真的在外面转悠到十一点多才回家。开了门,赫然是一个女孩的背对着门,正低头喝粥。儿子在厨房,屋子里飘着炸鸡蛋的味儿。女孩听见门声,起身叫“阿姨”,全无尴尬,仿佛做了尴尬事的人是她。不过这女孩真是漂亮,就怕儿子日后“拿”不住。
无奈的自己再婚为儿子腾地儿
此后,这女孩便长驱直入,经常在清晨时分给她带来“一双女鞋的惊喜”。她问过儿子打算怎么发展?儿子说:“没想过,咱家房子太小了,她不愿意跟老人一起住。”说这话的儿子面无表情,就像说一件跟自己无关的事。但是这句话从此像一枚钉子,狠狠钉进她的心里。她开始盘算买房子,她开始研究楼市信息,看了些广告,心里不舒服,她的积蓄不够买新房子、大房子,只能考虑小户型二手房。看这种动辄几百万的“画儿”,她发现自己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穷人。
终于,她看好一处一室一厅,算下来她付了首付款之后,儿子还可以供得起,只是在五环外,好在有地铁。都问妥了,她才对儿子说她的计划。儿子耐着性子听完,说:“我买不起,交了按揭,我就吃不上饭了,我不买。不结婚也没事儿,她不是都在咱家睡好久了吗?又不打算生孩子,结婚干吗?”说完,儿子回屋关上了门。
自始至终,儿子没有说过嫌她碍事的话,也没抱怨过家里的条件,但是,她还是深深地感觉到了儿子的不满和怨气。那段时间,她陷入了很深的绝望。她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让儿子觉得幸福。最后,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要再婚。
母性,有如爱情一样,是一种扩张到自己身外的自私主义,由此产生了忠诚的爱护。因了母爱,家庭才和夫妇一样,建筑于本能之上。要一个社会能够成立,“必须人类先懂得爱”,而人类之于爱,往往从母性学来……
孩子呢?如果他有福分有一个真正女性的母亲,他亦会受了她的教诲,在生命初步即懂得何谓毫无保留而不求酬报的爱。
从她决定要再婚到最终和现在的老伴结婚,她没跟任何人商量,更没跟任何人“分享”过自己内心的感受。唯有自己明白,她终于失去了生命中的另一个、也是最亲的男人,而她多么希望这个人能幸福。为了这个希望她什么都肯做,什么代价都愿意付出,所以她心甘情愿地要给儿子腾出房子结婚。
可是她心里有另一个声音,她自己能听见,再婚和去养老院,这二者必须选一。之所以选了前者,其实也是想,也许,除了能找到栖身之所,还能遇见一个可以结伴度过最后那些年的人。看在各自孤身的份上,若能携手,也好过亲人如陌路。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