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规变成“必须做到”时,有必要松松绑

36岁的安娜是一间广告公司的部门主管。若亲友急需用钱,安娜没有任何犹豫就会支援,对方还不还她都心安;让她苦恼多年的,是根本不相熟的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向她借钱,而她却无法拒绝!

最夸张的一次是发生在2008年年底。一个因工作关系仅仅交换过名片的30岁左右的男人,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再怎么论也论不到借钱的人,突然向她借1000块钱!令安娜愤怒的是,她却无法说出:对不起,年底了,我也需要用钱,我不能借……自参加工作以来,几乎每年都有二三桩这样的借款事件,安娜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借钱的人,就像闻出她身上某种独特的气味一样,勇于、敢于向她开口,多则一两万,少则千儿八百。每次把钱给到借钱的人,安娜对自己就很愤怒:“我又不是富婆,我也只是一个打工的,我也上有老下有小,我也要养房子,这些钱我自己干什么不好呢?!”但是,她就是没有办法拒绝他们!

“非如此不可”的力量

安娜的选择,很难让我们理解。既然感觉那么不舒服,拒绝就那么困难吗?“是的。”安娜说,“就好像有一种捆绑着我的力量,推动着我,逼着我,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而每当这样的时刻,安娜就觉得,自己被逼到了一个道德困境里。“一个人拉下脸,放下自己的尊严,手心朝上,向我开口了,这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而说“不”,在安娜看来,无疑是对那个被放下的尊严的侮辱和残忍!即使心里极不舒服,安娜也别无选择:牺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成全别人……

对类似的困境,心理专家李子勋给予的解读是:她由这样的一种方式交换了某种利益和好处。但安娜的情形似乎不同,那推动着她“非如此不可”的是什么呢?

在琪琪身上,也有这样一种“非如此不可”的力量,那就是她沉重的“探亲”。她是独生女,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长住内蒙古。孝顺的琪琪不忍心让父母牵挂,每周都会从内蒙古赶回北京,陪伴父母。然而,在内蒙古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回家探亲,琪琪只能牺牲休息,放弃朋友聚会,甚至4年来没有时间谈恋爱。

“每次回家,我都很想对爸妈说:最近很忙,很累,我想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你们。可是看着母亲期待的目光,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我害怕父母责怪自己没有孝心,没有亲情。”琪琪也像安娜一样,必须如此——虽然,这样沉重的亲情和奔波的疲惫,越来越让琪琪不胜负荷。

家规:影响你,束缚你

安娜和琪琪都不曾意识到,在自己“非如此不可”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动力。她们只是因此而愤怒、而无奈,却又不得不继续陷在这些不舒适的行为模式中。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我们并不总是情愿去做、却又感到无法抗拒的行为,很可能来自我们的“家规”。

“当一个孩子出生,他/她是一个纯真的状态。当他/她慢慢长大,我们做父母的就会告诉他/她,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碰。渐渐的,这个孩子就会从纯真的状态变成一个社会人,他/她的行为方式要符合父母的要求、社会的要求,这样他才能生存下来。”台湾著名萨提亚导师赖杞丰博士认为,家规既可能给我们正向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可以束缚我们。

“在我们身上,已经附着了很多要求。譬如‘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些‘应该’可能都是正面的,但是,当太多的‘应该’我们做不到时,当很多正面的东西被过度强化成‘必须做到’、而我们又没法达到的时候,就会对我们自己产生压力:要么往外破坏社会的制度,要么往内破坏我们自己的身体。”

即使我们已经独立、脱离了父母和家庭的怀抱,这些“必须做到”和“应该”等等的家规,也仍然与我们如影随形。它正是让我们很多人陷入“非如此不可”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是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舒服,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令我们不适的行为与我们的家规有什么关系。

当家规变成必须做到才有必要松绑


一条家规,当它变成“必须做到”、而你对“做不到”感到十分难过时,我们有必要对“家规”进行松绑。

■ 练习1:找到让我们不舒适的行为与家规的关联

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你觉得有什么事情是你永远必须要做到的?不做到就会特别不舒服的?”

安娜是如何找到这种关联的?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觉得别人向我借钱,无论何种情况我都必须借。不借给对方我就特别不舒服!”那么是什么样的家规让安娜必须这样做呢?“我想,那个一直影响着我的家规是:无论如何,要做一个好人!”安娜说,父亲从小教育她,在道德、他人的愿望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宁肯自己吃亏,也要做一个好人,在他人眼中和口中都“挑不出理儿”的好人!

记得父亲在祖产分割时,对兄弟姐妹很礼让,放弃了自己应得的一些利益。母亲也一样乐于助人,她亲眼看到,她把一个要饭的大着肚子的怀孕女人带回来,请她上桌吃饭,待为家人,还做好了干粮让她带上,还给她钱!

安娜终于明白是什么让她这么多年来“非如此不可”!她也明白了为什么是同样的家规,哥哥和姐姐却没有同样的烦恼:“我是家中唯一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10岁时才回到家里。对我来说,获得父母的认可,重新得到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成了最听话最守家庭规矩的孩子!”

在自己的行为与家规之间找到了联结,安娜有一种解放的幸福,那条无形的捆绑之绳脱落了。

练习2:从心里给自己想出3个以上的选择

接下来重要的是,强化为束缚自己的家规松绑的练习。赖杞丰博士给予我们的指导是:从心里给自己想出3个以上的选择,即在某种情况下,我可以不这么做;有些时候,我可以不这么做——注意,是有些时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静文感觉不快乐,后来发现,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我明明很喜欢一件衣服,可是临了,我还是会告诉自己太贵了,不能买;一直想去旅游,老公也同意了,但每次都是我自己主动放弃;平时在生活中,我对自己很苛刻,可以说是抠门——我不像其他女人那样,有很多的化妆品,很多的衣服、鞋和包,我一般买一只包就用到烂为止,鞋子也会穿上两三年直到穿坏掉,我买一瓶面霜要用两年其实我的家庭收入并不低,我并不需要这么克扣自己,每次这么约束自己的时候其实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不这么做,又有负疚感。

家规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我有一个葛朗台式的母亲,她非常苛刻自己,从来舍不得买东西,也苛刻家人,从小对我们浪费东西会给与严厉的惩罚,这种禁忌感可能在我的身体上留下记忆。渐渐的,我就习惯了压抑自己。”静文给自己找到的3个选择:

□ 当我不开心,我可以允许自己“浪费”一点;

□ 一年中至少允许自己买一两件真正喜欢的东西;

□ 对日常生活用品,我不必要每次都这么节约。

“这么试了一两次,我真的感觉快乐多了,偶尔的放纵就像卸下身上沉重的磨盘,一下子轻松很多,连呼吸都顺畅了。‘不必要每次都做到’,这样小小的解压就能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而我并不会从此变成一个奢侈浪费的人!”(资料来源:《心理月刊》;文/Dreamer Amy)

心灵咖啡观点:

对于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许多人并不陌生,有人还能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正是国人对家长、家族的一种敬畏心理的来源之一。

中国家庭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对秩序、规矩看得很重,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更是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相比于国外家庭,他们要民主些,家长和孩子经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这正是值得当下中国家庭反思、借鉴、学习之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