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不是原谅自己的理由

据我所知,不少孩子包括他们的家长爱用“粗心”来原谅或者说掩饰学习上的问题。但我经常对女儿说的是:“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我认为,虽然许多孩子在学习中的确存在粗心的毛病,但更多的时候,考试的失败不是由于粗心而是由于知识不熟练所致。比如说,我们平时回家,即使心不在焉也不会迷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回家路线非常熟悉,以至形成了不受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也烂熟于心,即使我们在做题时不是百分之百的细心,但出错的几率还是要小得多。然而,不少学生并不这样想,他们面对分数不理想的试卷,往往会说:“都是因为粗心!”好像这样一说,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了:我不是因为笨,也不是由于知识没掌握好,而仅仅是因为粗心!

晴雁小学时也曾这样对待自己的考试失败。但我不允许她这样轻易地说自己“粗心”。因为轻松的一句“我粗心”,把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掩盖了起来,等到下一次再因同样原因考试失利时,又会用“我粗心”来原谅自己,如此恶性循环,会给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多么大的危害啊!

为此,我给晴雁提出要求——

1.将平时经常容易出现的所谓“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既然考试时的粗心是由于知识不牢固所造成,那么,可以将自己某一段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或半学期)的作业、试卷集中起来认真分析,再有针对性地训练,让知识由“懂”到“会”。如“审题不仔细”是同学们常常犯的错误,那么不妨专门做一做审题练习。

2.训练自己“快速一次对”的习惯。好些题其实在平时做作业时都是能做对的,但一遇考试就出错。为什么?因为平时作业时没有时间压力,又有充分的时间检查;而考试则不然。所以,孩子在平时做作业就要给自己提出“快速一次对”的要求,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地“检查”。也许开始这样做不太习惯,但坚持下去,考试时因“粗心”而丢分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3.准备一个错题本。教材上的练习和老师平时布置的习题,大都是有代表性的作业;也就是说,这些作业往往体现了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点。那么,平时同学们作业中的错误,也往往反映了同学们知识上的一些缺漏。因此,专门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做错的题记录下来,经常不断地琢磨这些题,以加深某些知识难点的印象,将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逐步彻底克服这些错误。

不要忽视学习计划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经证明,是否有科学而且能够落到实处的学习计划,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真正提高。不过说起来,订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往往是刚开学的时候,老师或家长就会布置孩子写计划;于是,保证书之类的“计划”就写出来了;然后这些“计划”往往又醒目地贴在书桌前的墙上。但相当一部分孩子也就到此为止了:计划并未真正实施,而只是成了摆设。学习照样杂乱无章,随意性很大,有时看上去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效果却并不见佳。于是,老师家长再要求订计划时,孩子们都不太情愿了,总认为“订了没用”。

订学习计划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在于孩子们所订的计划是否真正切实可行并真正执行。

我要求女儿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尽可能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计划当然很重要,但不切实际的学习计划是难以真正实施的。这里的所谓“符合实际”,重要是指三点:一是紧扣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与学校老师的要求同步,避免与老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二是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吻合,不要提出自己现在达不到的目标;三是要考虑自己每天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多少,以此来确定每天应该完成的任务量。学习计划越符合实际,就越能被坚持执行下去。

计划制订好后,就应持之以恒地实施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坚持计划比制订计划要难得多,因为不完成计划的“理由”太好找了:“今天搞卫生耽误了时间!”“今天的晚饭吃迟了!”“今天的电视太好看了!”“今天我不太舒服!”……我决不允许女儿以类似的各种“理由”塞责,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让她随时提醒自己:别忘了当初的决心和承诺!

当然,任何一成不变的学习计划都是不科学的,再好的计划也应随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尽管制订计划时可能考虑得比较周到,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计划也可能会有不适应的时候。比如:考试前的学习任务可能要重些,某一单元的知识点特别难或者某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引导女儿对计划进行一些调整,尽量使计划富有一定弹性,这样也便于计划能坚持下去。

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往往有种情况,孩子在小时候,总能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进了中学以后,孩子竟然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了!从根本上讲,这当然是我们现行教育制度造成的后果,但就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恐怕就得从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了。胆子小,不敢提问,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思想上的懒惰,或者对学习上提出问题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女儿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她本来就胆小,上课发言都很腼腆,更不用说主动向老师发问了。但我不断地对她讲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让她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义是很重要的。最初她说:“我没问题,就说明我对老师的讲课都听懂了啊!”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我对她说:“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从来都提不出什么问题,并不是什么好事,这至少说明他的思维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其实,对于越是熟悉(即所谓‘弄懂’)的知识,我们的问题越多,相反,对陌生的事物我们则往往无疑可问。比如,爸爸是教语文的,我每次备课钻研越深问题越多;但假如有人拿一本《天体物理学》的着作让我提问,我还真的提不出一个问题,因为我对这门学科一窍不通!所以当你能够对所学的功课主动提出问题了,这至少说明你们不但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而且已经开始主动钻研这门功课了。”

质疑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在把老师讲的知识尽可能弄懂的基础上,我常常引导女儿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可不可以补充或替换?(老师讲的这道题,能否有另外的解法?老师举的这个例子能否可换一个其他的?)可不可以从反面想想?(如果不按老师分析的情况去做,会怎样?)可不可以完善?(能否为老师的讲解再增加一个理由?)可不可以找到特例?(真的就像书上说的那么绝对吗?)等等。

有了问题,还要有寻求解决疑难正确途径的欲望。女儿每当提出了疑问,我总是叫她不要急于请教老师和家长,而应自己动脑分析:这个问题老师讲过没有?书上是否有答案?如果老师没有讲过,书上也没有现成答案,那么可不可以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总之,尽量通过自己动脑解决疑难。

有一段时间,我“强迫”她每天必须到办公室去问老师一个问题。我多次给女儿转述一位科学家的话:“打开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无疑是问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