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中国人被汉代改良的智能儒学忽悠了几千年,只知有智能儒学教育而不知有慧性道学教育。一提到老子五千言,大家对此可能都有体会,社会上不明历史的人还以为那是道教,是宗教内容。有的智能思维者,则强行将老子与五斗米道等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问一下,在中国汉代末年才诞生的道教,采用东周末年诞生的老子五千言,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成了道教吗?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我们家里的祖父就是这样变成自己的孙子的么?我看,如果你在自己家里将爷爷叫一声乖孙子,我看,当父亲的是肯定要扇你耳光的,怎么能如此界定老子的五千言是道教呢?连道学、道家、道教都弄不懂,怎么称得上是一个中国人呢?这三个范畴是不同的,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失落的内容太多了。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汉代的五斗米道教,当时是用五斗的大米来作为入其教的凭信,要是依照我们现代很多人的这种智能逻辑推理经验而言:哦,入道教是用的大米,那么大米也是道教,从此就应当不再吃米饭以示拒绝它。不可能因其用过哪个东西,然后你就再不使用它。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教,其实只是这一个人纪智能文明时期自然大道必须诞生出来的对人类引邪归正、对狂妄发展的智能进行一定制约的一种显道教育规范形式而已。在中国文化史中,由于道德根文化的深厚底蕴存在,中国的宗教并不雷同于西方宗教,我们不应当将两者扯在一起,混为一谈,以西解中。近代中国的教育全盘西化,属于没有宗教的洋腔洋调,的确存在众多的问题。我们对自己国家历史中的文、史、哲全都不甚了了;反过来,对西方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就这样,糊里糊涂装了一脑袋,老子说 虚心实腹 ,我们肚子里却没有一点真东西。人家苏东坡当年,梅雨天时还跑到外面在躺椅上晒肚皮,人们问他晒肚皮干什么,他说:你们晒书,怕发霉了,我的知识全部装在肚子里面,所以我要晒晒肚皮。你看现代人,谁知道自己的学识装在自己的腹中,是满腹经纶呢?现在的人,都会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自己聪明,而不知道真正的学识,是要通过 虚心实腹 来实现、来完成的。可以说,学校所学无用,自学又杂而不精,也就开始像老虎一样耀武扬威,坚持己见,对一切进行怀疑指责。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现代人由于历史导向的原因,在教育领域,只知道存在着由皇帝赐封的万世师表的 至圣先师 孔子。孔子既被封为 圣人 ,还被封为 至圣先师 , 至 和 圣 全部兼得。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封号是否名符其实,但是对于 万世师表 的内涵,我们则必须厘清一种现象。孔子,他是轴心时代慧性教育向智能教育转折期的必然代表人物,他是中国智能儒学文化教育的万世师表。孔子这位智能教育大师的出现,以及儒学教育的形成,虽然在汉代经过汉武帝的主持和宰相田玢的全面努力以及董仲舒的全力迎合,彻底地取代了黄老学说的慧性教育,但是却并不能掩盖在智能儒学文化教育形成之前,在中国2500年以上的漫长文化历史中,长期客观地存在着慧性道学教育。
慧性道学教育的万世师表代表人物,当仁不让是伏羲、黄帝、老子。这其中,在慧智转换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师表,则是老子。老子的五千言,就是慧智转换这个历史时期拨乱反正的指路明灯,也是人类智能文明结束时期指引人类重新由智转慧的最佳教科书。
在汉代诞生的智能改良型儒学教育领域,由于长期将老子的教育思想边缘化、异端化,而人们也听之信之,未能确立老子是一位最伟大教育家的历史地位。虽然儒学难以抹杀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事实,但是却始终不容许确立老子是教育家的地位。教育家的地位不确定,其教材就可以否定。并且,大造老子思想是出世思想而不是入世思想的谬论,通过这些手段以期巩固智能。
儒学在国家教育领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他们完全忽视老子自己的教育思想论述,充耳不闻,视之不见。
老子五千言中明确指出: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老子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气势磅礴,极其鲜明地代表了他的慧性道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表达着 益损教育 的终极关怀目的。这个终极关怀的目的,一个 德 字就高度概括了,与儒学那种读好书、当官发财、只为一己私利而学,思想、境界和精神范畴是截然不同的。这个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的终极关怀目的,就可见一个圣人的慈悲胸怀。老子五千言中,全面论述了以善修身,以正修身,以德修身,并将修身归德作为检验的标准。
老子的教育思想,以德育为本,以修身为基础,开慧益智,培贤育圣,将教育逐层级地溶入到个人教育、家庭教育,展开于社区教育,扩大于国家教育,推广于普世教育。它完全是一种全民道德教育思想,而并非出世观念。所谓 出世 观,完全是智能儒学强加给老子的不实之辞。历史上,强加于道学的不实之辞的确是太多了。
老子曾经指出: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社会的智能思维模式中,有一条经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么,我们就比较一下孔子和老子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思想。我们在不否认孔子教育思想是人类智能的优秀教育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一种类比、对照。
老子的慧性道学教育观,是慧智双运型教育,丝毫不存在排斥和拒绝智能教育的现象。老子的教育思想方法中,本身就包含着 为学者日益 ,这五个字其实就是智能教育;而 为道者日损 ,同样是智能规范。他的慧性教育,是藏在这两个智能教育的后面。因为人类的慧性高度符合大道客观规律,根本不需要去教育,只要把后天的识神真正教育好了,它就出来了。它一出来,你就能知天识地,知道生命的真相,知道你为何而生,应当如何而活,将来如何去死,都一清二楚,这个慧和性根本不需要人类去教育。的的确确,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人类的识神,是这个 首焱 需要教育。像许多道学慧性教育成功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可以访问一下那些成功者,他们是慎之又慎,所 慎 的是什么?慎的就是 首焱 的顽固性、执着性、痴迷性,慎的就是 首焱 产生的私心、贪欲。
通过这个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慧智同步,也就自然地在并行提升,进而解放了自己的慧心,慧灵就会导智,圣人之治的绝学方法,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地形成了。老子的慧性道学教育观,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尊道贵德, 以百姓之心为心 。治学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
孔子的智能儒学教育观,原儒形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代表着人类在进入慧性被完全屏蔽时期以后必须恪守的智能学习方法。虽然历史上老子和庄子都曾经批评过他的思想,但都并不是彻底地否定。因为人类智能时代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和过程。孔子教育学的名言,是 学而时习之 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教育学的名言,是高度符合单纯进行人类左脑记忆开发教育的至理名言。而且,他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原则,规范着智能教育的基础和方向。所以,孔子的原儒智能教育思想是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符合着社会的必然需求,因而成为儒学智能教育、左脑智能开发教育的一代开山宗师。
但是,汉代的改良儒学,违背了孔子所创立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原则,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篡改。不仅提出了反人性、违背生命平等的三纲学说,而且对教育发挥的则是:知识越学习的多,积累的资本就越多,功名也就愈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学海无涯苦作舟 ,智能学习。
成了自找苦吃,不达目的誓不休,由此而诞生出 头悬梁 、 锥刺股 等等刻苦的自虐式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积累知识,从而 屯货居奇售帝王 ,以换取一官半职。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像在宋明的时候,他们直接就这样公开在教育中倡导。孔子对智能教育的创立和奠基,却为他的后来者铺平了胜利成功之路。汉代以后智能儒学的受益者,最终都是名利双收,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利。其实,改良儒学教育的目的,是巧妙地顺应和满足人类的私心贪欲,促生、促成人们的执着与妄想。
改良儒学,在抛弃了孔子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教育原则以后,虽然以孝道立教言,却并未超出家庭的小私,并非大公。儒学的仁爱,无法步入 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天下为公,缺乏普世价值的终极关怀和众生平等的胸襟。像汉朝提出的三纲五常,就将中国长期禁锢在与西方教育、社会体制格格不入而落后一个台阶的窘境之中。什么 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 ,完全失去了老子所提倡的那种众生都是道生德养的平等观,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当平等,用道德来保持人类的平等。他违背了这个原则。因此,智能儒学教育的这种培养模式,二千多年来一直是 十年寒窗为做官,名利场中争短长。 一旦获得了名利以后,那就拼命维护,去争夺,演出了一场场反复登场的忠奸互斗,你死我活,粉墨登场,轰轰烈烈。皇帝则用名利作为法宝,将儒士们玩弄于掌股之间,收为鹰犬而用,苦难的始终是平民百姓。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智能教育,在汉代经过全面的改造,终于成为智能文明社会时期的总代表,成为智能思维法的 至圣先师 ,孔子的原儒,是中国智能教育学的导师,但是要注意智能教育法并非慧性思维法、慧智同运的教育法。他所开创的儒学智能教育,虽然是优秀的,却并非最全面和最正确的。
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所创立的西方智能教育内容相比,就存在着孔子的继承者们并未能将智能教育全面地推进和发展,而是停留在原地,将原儒改造成皇家的御用文化。这一部分内容,恰恰又正是中国教育界导致整个社会落后于西方智能教育的原因。因而智能教育的世界中,绝无所向披靡的天才,只会存在攻无不克的团队。中国汉代的儒学界,正是这样的一个 优秀 团队,他们运用孔子的原儒思想,经过削足适履的改修,迎合皇权需求,成功地登上了独尊的宝座。
所以,历代国器在手的皇权者们全都极力推崇孔子,借用道学对人类品质分类法的名称,用 至人 、 圣人 对孔子进行褒扬。在当今世界的今天,人类对于左脑智能思维局限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明朗化,正在自然地寻觅着慧性右脑思维的回归,我们也应当正确地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不应当让儒学唯智教育法遮蔽住比智能教育法更符合大道自然规律的老子慧性教育法的复兴。
老子的慧性教育观与孔学不同的重点,是老子提出的 益损 教育之法。
益 ,是 善 、 正 、 德 的智能教育培养,是大脑皮层有序化的整理,是益于智能意识建立正识、正意、正觉、正念的学习积累;
损 ,是弱其志,转化清除体内怒、悲、喜、恐、思五志的生成,规范和制约智能意识中的三个体元联合起来产生 恶 、 邪 、 魔 三种心识、意识、智识的可能性,全面清除智能意识的代表识神阻挡心阳丹元,顺利进入大脑右侧办公室里,开展正常慧性工作,主持最符合生命客观规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