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对死亡的概念
1. 叁岁以下:较少反应,所知道的、了解的有限。
2. 叁岁——五、六岁:认为死亡是暂时性的,可逆转的,且相信有神奇力量可以起死回生。也常错误连结亲人死亡与自己有关,因而产生罪恶感。
3. 六、七岁——八、九岁:已能了解死亡是永久的,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却无法与自己做连结,觉得死亡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只会发生在老人身上。
4. 九、十岁以上:较具备约与成人类似的死亡观念。
悲伤过程中常见的反应
1. 震惊与拒绝接受事实
2. 情感空白期
3. 生理性反应
4. 煺化性行为与需求或早熟小大人的行为
5. 失序与恐慌
6. 暴露情绪
7. 外显性行为
8. 害怕
9. 罪恶感与自责
10. 放鬆
11. 失落、空虚及难过
12. 认命
哀伤的重要任务
1. 接受已经失去的事实
2. 通过完成哀伤历程的痛苦
3. 适应新的生活型态
4. 情绪上对逝世者重新定位,以便继续生活下去
Wolfelt(1983)认为,儿童完成失落历程后,将会:
1. 回复稳定的饮食与睡眠型态
2. 重获精力与安宁
3. 获致从死亡亲友身上解脱出来的感受
4. 增加思考及判断的能力
5. 享受生活的能力
6. 确认死亡的事实与定局
7. 重建新且健康的关係
儿童的哀伤反应
悲伤并不在于有无能力去『了解』,而是有无能力去『感觉』,所以,伤痛的经验是一样的,但是儿童的限制在于:
1. 孩子的认知发展影响孩子对死亡的了解。
2. 儿童只有有限的能力以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儿童对确认自己失落的经验所引来的痛苦,他们的忍受能力很有限。
4. 儿童害怕、敏感于跟别人不一样。在失去亲人时,大人通常得到周围人的关怀与安慰,但孩子自己本身跟其它的孩子其实都不会也不舒服谈论这种主题。
因为上述塬因,所以儿童很少谈论也避免谈论他们的失落。
儿童悲伤反应阶段:(D’Andrea&Daniel,(1992))
1. 麻痺期
2. 思念期
3. 失序及忧郁期
4. 重建期
影响儿童对死亡反应的因素
A.个人因素
1.与逝世者之间的关系
2.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发展年龄发展成熟度
B.与死亡经验相关的因素
1.死亡事件的本质——何时?何地?如何死?
2.儿童的个人特质及过去对死亡的相关经验
C.家庭、社会、文化因素
1.家庭、社会、小区支持的可用性及有效性
2.儿童周遭照顾者的行为、态度与反应
儿童的需要
1. 获得正确的讯息
2. 分享他们的感受
3. 分享他们的想法
4. 悲伤
5. 採取行动
家人/友人给予支持的目标
1. 呈现事实R助其接纳事实
2. 帮助他注意及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气、罪恶感、焦虑、无助、难过。
3. 帮助他适应失去亲人后的生活。
4. 鼓励他用恰当的方式告别逝世者,以便能更自在地回归正常生活。
5. 给予哀伤过程的时间耐心。
6. 了解每个人表达哀伤的方式不同R接纳。
7. 提供持续的支持。
8. 若发现病征或异样,要转介给专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