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背后多有问题家庭(一)

9月份,考入北京大学的一名新生自杀,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问:“这孩子有什么想不开的?”

青少年时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目前,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些父母不知道如何从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而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是各个方面的,来自学校的教育是单一的。

只抓学习让孩子过度焦虑

问题:

有的父母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从小就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而我们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恰恰缺少独立成长的培养,缺乏正确的支持、引导。

案例:

佳禾是某重点高中的学生,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可能这个缘故,他们对佳禾的学习一向要求严格。佳禾也很争气,从小学起就一直特别爱学习,成绩优 秀,中考成绩640多分,高中成绩也是班里的佼佼者。就这样,爸爸妈妈还生怕他 的成绩掉队,每天晚上爸爸都要陪他学习到半夜12时,早上5时妈妈就会按时叫他起床。由于太过紧张,十几岁的佳禾,头发稀稀落落。某次因为测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他就用头不断地撞墙,晚上学习到凌晨3时,早晨5时还让妈妈叫他起床,这样的情况延续了3天,妈妈有点受不了,哭着说:“这可怎么办?都是高考(微博)害了我孩子。”

性格内向的佳禾,特别不善于和人交流,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一次拿着板凳和同学打架。还有一次他一个人和几个同学打架输了,回到家不敢让爸爸知道,悄悄问妈妈要300元钱,称要雇人打同学。佳禾的行为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担心,老师多次要求家长把他领回去。爸爸对其采取权威管教的方式,他不吃这一套,妈妈好言相劝,对他犹如隔靴搔痒。高三时,佳禾只好转学,但很快又和班里一个男生 发生打架事件。

心理解析:

由于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并且家住学校,孩子不用跑校,所以让孩子没有距离感,生活的惟一中心就是学习,加之父母向孩子灌输的重点就是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造成孩子缺失生活情趣、没有同伴,生活环境里只有父母、老师。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快乐,父母不知道。还有父母陪孩子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监管。由于父母的这种监管,使得孩子的学习完全丧失了目标性。至于学习的意义、目的到底是什么,父母从不告诉孩子。孩子也根本不知道为 什么要学习,只是一味地强化脑力劳动,体会不到丝毫的生活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缺失心理健康的营养。

孩子的打架行为,同样是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 时期的孩子会产生很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由于父母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缺少交流,孩子的人格障碍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行为障碍,情感无法正常宣泄;还因为语言 表达能力差,不会与人交流,打架便成为他转嫁烦恼的主要方式,严重的会出现自 残、自伤行为。

父母对孩子权威式的管教并不适合青少年的成长。必须重视在孩子心智的成长 过程中家长的作用,父母如何切合实际地为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面对问 题时别人该如何调节。父母让孩子转学,其实是换汤不换药,问题依旧存在。所以 家长不要找外界的原因,还是要在自身寻找根源,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 身心问题不能逃避,要极力进行关注和行为调节。

温馨提示:

活着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学习,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疏导,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成绩出色就行。

要知道,学习好坏与幸福指数并不密切,健康成长则关系着人一生的幸福。

过度保护让孩子缺失社会角色

问题:

父母的过度保护,造成孩子过分的依赖感,只会读书,没有伙伴,社会 化不良,社会角色严重缺失等现象。

案例:孩子普遍活泼好玩,但王杰是个例外,他爱学习,但不会玩也没有玩 伴。父母很着急,找了一个同龄的孩子每周末到家里赔他玩,那个孩子叫他一块打 篮球,他不喜欢;一起打羽毛球,只打了几个回合,他不会,就放下拍子回家看 书,那个孩子再也不愿和他玩:“他什么都不会玩,一点意思都没有。”

父母特别溺爱王杰,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到外面去。上高中时,他考上了本市一 所重点高中,需要住校,父母就把他转到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另一所高中,吃住 都在家里。他家离姥姥家有20多公里的路程,家长担心他一个人乘车去走丢了,也 从来不敢让他单独去,每次去都是父母陪着,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和同学单独出去玩过。

心理解析:

对于青少年没有同伴、叛逆,应加强针对他们的游戏疗法,创造条 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有句话说孩子是在玩耍中长大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智的成长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干预,这是最佳的时期,不然,一味的迁就 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父母太过于呵护孩子,造成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没 有独立生活能力。父母一定要将孩子当成社会人来看待,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接触、 体验和感知社会。

温馨提示:

没有伙伴,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弱。人都是社会人,孩子不是父 母的个人财产。孩子总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要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成长,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风筝,该收则收,该放则放。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