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宝宝的方法:亲子教育之培养宝宝的共情能

 

共情是对宝宝而言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不仅可以减少宝宝的逆反心理,也能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共情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任务,只是简单地提醒宝宝关心别人是远远不够的,宝宝的共情能力需要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点一滴地培养。

家长可以做的是—

一、引导宝宝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宝宝的小脑瓜里总是存在着千奇百怪的想法,由于他们身心还不够成熟,所以这些想法大多是只为自己考虑的。要让宝宝产生共情,我们就得对宝宝的想法进行引导和塑造。例如,宝宝爬楼梯的时候非要奶奶背,妈妈可以告诉宝宝:“奶奶年纪大了,没有多少力气,要是把你背上去该多累啊!宝宝是个大力士,自己能很快地爬上去。”宝宝在家长的引导下就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为以后形成互助精神和关心他人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通过阅读和游戏培养共情能力

幼儿图书含有丰富的人物角色和故事内容,宝宝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 ,体会他们的感受,这对于宝宝共情能力的形成是十分有帮助的。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提问,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可以根据《布奇乐乐园》中《月亮乖乖快睡觉》的小故事,向宝宝提问:“月亮睡觉的时候没有妈妈的陪伴是不是很可怜?”“布奇会给月亮讲故事、唱歌,你会为月亮做什么呢?”家长要鼓励宝宝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共情。角色扮演游戏是培养宝宝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玩娃娃家时,妈妈可以问宝宝:“娃娃生病了,她好难受啊!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照顾她吧!” 宝宝通过角色扮演就能够了解各种人物的想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家长要多为宝宝创造游戏的情景,培养宝宝共情能力。

三、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

家长是宝宝最好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宝宝产生影响。因此,爸爸妈妈在生活中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宝宝培养共情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共情—亲子沟通的“桥梁”

<案例>妈妈给小杰买了串糖葫芦,他吃完以后就把剩下的竹签当作“武器”,拿在手里跑来跑去。妈妈赶紧提醒他:“你拿着竹签多危险啊,快把它放下!”妈妈的话没有一点儿效果,小杰依然拿着竹签到处挥舞。妈妈就上前把竹签夺了下来,小杰开始不停地哭闹。妈妈还碰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每次都是在哭哭闹闹中结束,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还影响母子之间的感情。妈妈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有问题,可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形,对宝宝教育时,他总是把自己的话当作耳旁风,不仅得不到任何效果,还使宝宝和爸妈的关系变得疏远。请爸爸妈妈反思一下:在与宝宝交流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是否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呢?宝宝内心的感觉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心爱的玩具被抢了,宝宝会感到生气、伤心,他希望父母能倾听自己的感受。但是宝宝因为此类事情发脾气时,很多父母只是利用自己的权威或是讲道理的方式,平息宝宝的情绪。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安抚宝宝,反而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更多的困惑和冲突。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宝宝也是一样。要能拉近亲子关系,和宝宝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家长需要借助“共情”这个桥梁。爸爸妈妈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了解宝宝是产生共情的前提。

宝宝不同于成人,他的身体和想法都是日新月异的,需要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捕捉宝宝的变化,全方位地了解宝宝。父母只有了解宝宝成长的各个方面,才能赢得宝宝的信任和依靠,进而在此基础上与宝宝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达到共情的目的。

二、学会用宝宝的眼光看问题

共情,需要父母抛弃自己的成见和看法,站在宝宝的立场去体验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把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放在第一位时,就会感受到宝宝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父母会发现宝宝的行为不再难以理解,也不会认为宝宝的想法无足轻重。父母学会用宝宝的眼光看问题以后,就能更接近宝宝的心灵。当宝宝认为自己得到了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会乐意接受他们的教育。在上一个案例中,小杰的妈妈可以这样做:妈妈尝试说出小杰的感受:“你很喜欢这个‘武器’,拿着它是不是觉得很威风?”妈妈观察小杰的反应,如果没有异议,就说:“可是,这个‘武器’太危险了,万一扎到自己就会流血,妈妈会很心疼的。咱们把它放下,玩别的好吗?”当妈妈用“共情”的方法与宝宝沟通的时候,会发现宝宝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三、共情需要得到宝宝的共鸣

亲子沟通并不是指父母单一地照顾宝宝的想法,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宝宝理解父母的感受。对于年幼的宝宝,要了解成人的想法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家长向宝宝清晰地传递自己的信息。如果你对宝宝大吵大嚷,宝宝会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自然不听你的劝告。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温和的态度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许宝宝一时不能领会你的意思,但是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得到宝宝的共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