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家庭富裕却毁掉孩子

  按说家庭富裕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条件。不愁学费,不愁名牌学校赞助费,不愁买各种学具,不愁补课班特长班的报名费,有钱供孩子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可惜,教育孩子不是做买卖,教育另有规律。有钱能使鬼推磨,却买不来一个好孩子。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优越的家庭环境,不懂得在富裕条件下教育孩子的特殊规律,则富裕条件反而可能变成坏事。我见过不少孩子,他们家如果穷一点,他反而能成才,可惜他爸爸妈妈太有钱了,弄得孩子只知道吃喝玩乐,没出息了。古人讲“玩物丧志”,真是经验之谈。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子峰(初中一年级)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白领,工资高。妈妈为了照顾儿子,早起要准备可口的饭菜。总怕儿子在学校吃不好,临出家门再塞点钱。晚上,只要孩子高兴,自己下厨房,或点餐送到家,再或者干脆带儿子下饭馆。为了儿子,她拒绝了升迁、朋友聚会、集体游玩;拒绝请保姆,怕保姆伺候不好儿子;拒绝丈夫参加她和儿子的活动,嫌爸爸管得多。她把心都放在了儿子身上。

  子峰一天天长大了,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小的时候要麦当劳的玩具,妈妈一卖就一套。玩具,家里都是成批、成套的。现在,要上网,要不做作业,要不上学,妈妈感觉不对了。你要什么我都给,我要去你学习就可以了,你怎么不听话了呢?妈妈真的生气了,她决定,儿子不上学,就不给钱。

  开始,孩子不理会妈妈,后来就开始软磨,“好妈妈,亲妈妈,我听话,我上学……”得了钱,去网吧,在家上网。他三天两头不完成作业,老师总是请家长。妈妈很是生气,就又开始不给儿子钱了。

  一天,子峰没钱上网了,早起就堵著妈妈的门要钱,妈妈不给,他就拿了把水果刀,对妈妈毫不客气地说:“你是给我钱,还是让我扎你一下?”妈妈被吓住了。爸爸被他们吵醒,很是生气,就对妈妈说:“你不是上班吗?你走吧,马上走!”妈妈仓惶逃走。

  眼看著妈妈走了,子峰很是气愤,他含了一口水,向爸爸喷去,爸爸忍住气,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儿子嘴里骂骂咧咧地跟进去,拉起架势要打架。他爸爸看著孩子这样无理,也气愤到了极点,于是爷俩打了起来。爸爸三下两下把儿子按在地上,没舍得打。子峰想起来,可爸爸就是不撒手。俩人一个动作僵持了几分钟,子峰改愤怒为委屈,咧著嘴眼泪没有掉下来:“我算过,每天给我50块钱,您给得起,给我怎么了?”语气的嚣张已经一点都没有了。

  子峰的妈妈犯了一个大错误:想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满足孩子一切物质要求来换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南辕北辙。

  有不少家长都问我:“王老师,我孩子的一切要求我都尽量满足,他化的钱摞起来比他还高。他怎么还不好好学习呢?”

  于是我就反问家长:“请您想一想,一个孩子兜里鼓鼓囊囊地装满人民币,他坐在教室里,按少年儿童之常情,他会专心听讲呢,还是会琢磨用兜里的钱买什么东西呢?”

  家长不说话了。

  这些家长的一个想法是:给钱越多,学习积极性越高。

  这个想法不合逻辑。没有大量事实支持这个结论,相反的事实倒更多一些。

  这些家长的另一个想法是:我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满足我的要求。

  这个想法也不合逻辑。没有大量事实支持这个结论,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家长尽量满足孩子一切要求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知足,胃口越来越大——欲壑难填。

  而一般说来,孩子的物质欲望越多、越强,则学习的欲望就越少、越弱,对于孩子来说,物质欲望和学习欲望(学习积极性)一般是成反比的。

  各位家长。你们知道往孩子兜里塞钱,孩子都用钱干什么吗?

  钱不但可以用来吃喝玩乐,而且可以用来雇同学替他写作业,帮他考试作弊,替他做值日,甚至帮他打架欺负人。据《东方今报》2004年12月15日报道,

  鹤壁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浩,替同学写作业,一年竟挣了2000多元!看来替人写作业可以做一种职业了。那些雇小浩写作业的孩子的家长们,大概也和子峰妈妈一样,在做好梦吧?一定要醒来。培养孩子,我们不怕花钱,但是钱不能这样化!

  幸亏子峰的爸爸还不算糊涂,他已经开始限制子峰的消费,估计要经过相当时间的拉锯战,子峰才能真正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现在他满脑门子都是如何花钱上网,哪还有功夫想什么学习?

  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

  雨浓属于不会引起老师注意的孩子,老实听话,认真聪明。但是,最近的一篇作文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人活著真是没有意思,不如死了。没有好玩的,也没有好做的事情。我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比起我们班里的同学,我有的东西多多了。可是,我就是觉得没意思。”

  老师吓坏了,赶紧把家长请来了解情况。家长看了孩子的作文,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雨浓的爸爸在广东做生意,妈妈在北京做买卖,家里很是有钱。家里买的是最贵、最大的房子,有24小时热水,纯净水入户,宽带上网,24小时门卫,物业费每月800元。条件相当优越。家里长期顾著保姆,每天上学有车接送。雨浓每次洗澡,要在浴室里泡两个小时,再懒洋洋地上床睡觉。妈妈从来都不限制她。每天,保姆都要问她放学回来吃什么?只要她说得出来,就会得到满足。家里买了钢琴,她弹了两个月就不弹了。妈妈并没有逼著她继续弹钢琴。虽然只是小学学生,她已经可以说是云游四海,中国都转遍了,还走向世界。爸爸每次回来,总是觉得欠女儿的,买很多礼物送给她,对女儿百依百顺。很多事情,女儿说了算,一家人都听她的。一家人和家人和老师都在想:为什么这样好的条件,孩子会活得没意思?

  雨浓的父母都不懂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能轻易到手的果实绝不甜,能即刻得到的满足绝不是幸福,幸福是克服重重困难为一个理想而奋斗,而不是单纯的享受。

  把一切享受都放在盘子里端给孩子,这只是为了家长自己的心理满足,只是在抒发家长的爱子之心,甚至是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对孩子并没有好处,因为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孩子人生最大的乐趣——克服困难,取得成就感。难怪孩子觉得活著没意思,她这样活著,和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她变成了一架“享受机器”,她失去了生活的根本动力,这叫作“无动机生存”,非常没劲。

  雨浓的父母幸福观有问题。他们以为,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孩子就会幸福,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正常的精神需要。他们没有在富裕条件下教育子女的经验,又不知学习,终于把一个好端端的小姑娘弄得不想活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家长自己觉醒。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