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让心理抚养
案例一:2009年11月,北京大兴灭门惨案震惊全国。出生于1980年的李磊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妹妹,以及自己两个可爱的儿子……
是什么使他如此残忍地对自己的至亲下此毒手?在庭审时,李磊的回答令人深思,他说:“因为父母对我管教太严,妻子争强好胜。”
真的是父母管教太严就能如此怨恨吗?其实大概是先宠后严让他无法适应。
据调查,李磊幼年由祖父母抚养,后来才回到父母身边。老人因为孩子的可爱而对他宠溺、纵容,可是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对他的很多坏习惯进行了严厉管束。因为早年依恋关系情感教育不连贯,他不能接受突如其来的严管,导致他很早就在心里埋下对父母仇恨的种子。这样的情绪没有及时被发现疏导,就有可能酿成惨剧。
一些家长提出疑问,我的孩子12岁之前特可爱,怎么一长大了就这么让人受不了呢?其实他的问题不是在12岁以后突然出现的,而是早年积累下的问题到了12岁以后才表现出来,源于12岁以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孩子12岁以前,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也是心理抚养的优势时期。心理依恋的形成是心理抚养的起点,依恋必须是一对一的。依恋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母亲,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气味、妈妈的抚摸……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比任何玩具都重要。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孤儿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后来发现,在养育院长大的孩子尽管吃饱穿暖,但是他们没有一对一的依恋背景,他们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很多。所以,一对一的依恋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我们所接触的大量青少年犯罪的案例,都是在6岁前没有情感依恋对象;6至12岁无人管教,18岁后就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如果早年真的造成了这样的缺憾,该怎么补救?
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先笼络感情。用两三次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比如带他爬山、游泳,让他感觉你的能力很强,对你产生好感和敬佩。之后,在休息的时候,再跟他谈。比如:“你长大了,应该学会对自己进行管理,不能总让我们操心。你最近有些做法不符合我们对你的期望,你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不要“爱他不商量”
案例二:天津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亲把一款网络游戏告上法庭,他认为孩子就是因为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才跳楼自杀的。
事实上,经过调查,发现孩子的死并不仅仅是由于沉迷网络。
这个孩子自杀前有一次曾经跟父亲发生过冲突,因为父亲发现他不仅沉迷网络游戏,还写了很多和游戏有关的日记、小说,愤怒的父亲一把将这些作品撕得粉碎,还狠狠地训斥了孩子。
之后,父亲和学校老师约定,把孩子离校时间记在本上,以便监控他的行踪。出事前一天,孩子因为必须放学按时回家而被同学嘲笑,一激之下又去了网吧。回到家他才感到害怕,为了躲避父亲,他走上楼顶一跃而下。
直到这个时候,父亲依然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把责任归咎于网络,却不知道正是自己对孩子的不尊重让孩子恐惧,自己对孩子的不理解把孩子逼上了绝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游戏本身是种替代行为,属于强迫行为。沉迷游戏的人往往是心里有个他解决不了想要回避的问题,说明他在现实中遇到了瓶颈,他过不去才会去游戏中寻求替代。孩子会遇到什么瓶颈?多数都是学习压力。试问,我们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中学的时候跟他讨论过他今后的发展方向,鼓励过他的兴趣爱好,给他考虑过退路?考大学几乎是所有家长给孩子设计的唯一出路,而事实上这条路很多孩子走不通,当他意识到自己很难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自己没有出路,这时的他们除了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还能怎么样呢?
另外,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也和这种目标有关。当他考上大学,他从小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了,而自己并没有具备给自己设定目标的能力,这时的他们一样会迷茫,会寻求替代。
所以,作为成年人,一定要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去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不要“爱他不商量”。要经常问问自己:“他快乐吗?我尊重他吗?”对他的话要认真听,对他的困惑要认真思考。
李玫瑾:比起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案例三:珠海的一个父亲,早年一直在忙事业,直到15岁的儿子不再上学,沉迷网络,他才开始一筹莫展。他把上网成瘾的儿子拉到专家面前,说只要你能治好他,我给你十万元。专家哭笑不得地对父亲说,你把这十万元当做自己的工资,停下你的所有工作,雇你自己来陪伴儿子,帮他度过他的青春期,你儿子还有救。
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多的陪伴在他身边,你失去的是几年的事业发展,而他收益的将是一生。
亲自陪伴的意义:
情感抚养:人作为高等动物,在初生时却是最笨的,没有任何生存能力,需要亲人的细心照顾,这也是人与人情感联系的开始。
依恋情感的形成:与满足和快乐相关的记忆从婴儿时就开始形成。虽然你长大后不记得,那些记忆一直存在在你的潜意识里,对你的人生造成影响。从生下来就跟着父母的婴儿性格会更好,更容易跟人亲近。
依恋的力量:与孩子形成依恋关系,就像亲子间的一根心理脐带,它能让父母对孩子更具有精神控制力,也就是俗话说的“好管”。不管多顽劣的孩子都会重视他所尊敬和爱戴的人的意见,因为他在乎。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李玫瑾,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曾多次对重大案件的案犯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研究。在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她发现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人的未成年时期。由此,她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及家庭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提出家长对孩子不仅需要物质抚养,更需要进行心理抚养。
本文整理自李玫瑾的讲座《成长中的心理抚养》。(本文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