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解决一个很绕的情绪。首先,我看了个节目,里面我觉得除了心理专家,都在抱怨孩子不孝顺,我觉得他们是错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激化。还有,就是,今天谈到我的孩子小时候很脆弱,受不了一点批评,我曾经很生气,可是,后来,我采取了另外的做法,使问题有缓解。其实,我也在生气和冲动时,想过一个问题要不要直接地提出来,后来,我觉得还是技巧一点,否则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今天,跟丈母娘谈到一些往事,说到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很害怕,经受不了一点批评,我就说我他若受到批评,我就去找老师,而且跟老师亲和,让孩子看到,让他放松。总之,我不再责怪孩子。可是,反过来,我就又有点生气,我说:“这孩子怎么就像他妈妈一样,一点批评都受不了?受点批评算得了什么?男孩子,就应该能经受风雨,经受打击,脸皮厚点”。我说这话的时候,很激动。里面大概也含有以前跟妻子一起受到的“压抑”吧。
可是,一回头,我突然觉得不对,我说这些话,有什么实际意义?有什么作用?孩子听了,老婆听了,能有什么作用?我想他们一定心里很不舒服,难过。能帮助他们提高耐受力吗?除了难过被否定等负面感觉,我觉得他们没有那种提高耐受力后的自豪感。虽然,我表达愤怒,里面含有一种强迫他们提高耐受力的要求,可是,结果却是,增加了家庭矛盾,增加了负面感觉,而对正面的东西没有什么促进。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啊!
为什么责备的话往往起反作用呢?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行为不合我意,常常责备: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窝囊?你怎么这么胆小?你怎么这么……。是啊,你问了,你自己为什么不回答呢?我现在就是要回答这些疑问。这些看起来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疑问句,其实,还是疑问句啊!为什么呢?是因为以前错误的对待,错误的积累,父母的错误,大人的错误引导。(孩子无过错,孩子无失败)。责备是在要求别人,而把自己的责任排除了。而我,想,对这样的情况,我该做点什么呢?我能帮助他什么呢?我什么都不说,不起作用,我责备,是起反作用,我引导,鼓励,是起正面作用。
我觉得,责备人的人,心理是什么样的?他是希望被责备者主动自动地调整自己。被责备者,被重重地打击了一下,他知道自己不对,自己错了,很羞耻。然后呢,他想改,可是,他怎么改?他未必知道。所以说,责备者,有个假定,就是被责备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愿意改正。我的假定是什么?我的假定是,他想改,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被责备者,往往并不这么表达自己,他被责备后,他会愤怒,他会反抗,或者什么话都不说。他怎么不说:“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能帮助我吗?”他为什么不说?这能代表他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吗?如果是我,我恐怕也是这个反应。为什么呢?就拿我刚才的被责备者的话来看,他表达了自己的无能,表达了自己需要帮助。可是,听者会怎么样?我想,有相当的听者会继续攻击:“不知道就学呀,你怎么平时就不学呢?”或者:“你让我帮助你,我吃饱了撑的?我还有很多事呢。我自己又没有这些毛病”。所有这些,都会更加伤害被责备者的心。既然有了这些预期,被责备者,最佳选择当然是抗拒,希望责备者不要再说下去了。说的人,不能给任何的帮助,倒是很伤害人。我个人觉得,责备者是受益方,他责备人的时候,提醒了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或许,也能让自己有所思考,毕竟自己还不在这个错误之列,所以,预防起来比较容易。而深陷这个漩涡的人,现在很艰难,很痛苦,又没有办法。责备者,还有就是发泄了一下自己的情感。发泄了自己的私愤。这么说,我也解答了,为什么人都愿意好为人师,或者谁倒霉了,都愿意凑个热闹。为什么?对他有益呗。倒霉者,为什么有时候也希望有人参与呢?他大概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他很需要人的帮助。
所以,当一个人抑郁了,失败了,难受了,看情况而定。如果是他很娇宠,他可怜自己,他依赖性过强。这个时候,适当地提醒他,让他不要爱上失败,不要爱上抑郁。可是,如果你看这个人很难过,很痛苦,那么,坚决不能再责备。因为我们要尊重这样的事实,他很难过了,他受了苦了。怎么办?安慰他,鼓励他。先解决眼前,不要让他太痛苦,然后,慢慢用正面的东西,覆盖负面的东西。这恐怕是个不自觉的过程。
当一个人处于漩涡中的时候,会越陷越深。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挣扎。积极寻找有用的,有帮助的东西。这个说法不贴切。人的意识一旦陷入了矛盾痛苦之中,他在其中品味过多,就会适应和喜欢它了。如果你想帮他,就给他希望,给他引导,给他全新的感觉,一对比,他才知道新感觉好,他就被新感觉吸引了。如果你说,你应该去找那种感觉,你应该去找胜利的感觉。他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胜利,从来没有经历过夸奖,就没有过那种感觉,现在费劲巴拉地找那种虚无的感觉,有那动力吗?所以,指条路容易。我的办法是,我不指路,我给你尝尝成功的感觉,胜利的感觉,快乐积极奋进的感觉,然后,你自己选择吧。
对于偏重事理思考型的人,在失败时,倒霉时,被责备了,他们可能还能考虑到别人是在要求自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而对情感思考型的人,被责备了,他认为别人厌烦他,讨厌他,抛弃他了。一旦他认为自己是个废物,自暴自弃了,那就真的太悲剧了。责备,本身就是一种厌烦,难怪别人会认为你在厌烦他。当然,厌烦中,还有一种要求,一种期望。第一种人,看到了第二个情绪。第二种人,看重了第一个情绪。
总之,厌烦,是个强化剂,他是有副作用的,是不大好的。责备者,如果把厌烦情绪去掉,光给第二种期望,那他的表现形式已经不是责备了,而是说服。他会说,失败了没有关系,好好干,我希望你的成功。如果还能体会到失败者的痛苦烦躁,那就好好安慰安慰他,让他不必太在乎,让他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让他化悲痛为力量。而且帮助他,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成功就在眼前,没有那么艰难。
失败者,怕别人笑话,怕失败了会失去一切,失去社会认可,失去自身价值。他们放大了失败的恐怖。他也知道用成功来将功补过,可是,因为他没有信心,没有办法,他担心拿不来成功。所以,从两个角度来帮助他:一,即使你无法将功补过,那这个失败也没有那么可怕,人家不会因此而抛弃你。二,既然你对成功没有信心,那么,我帮助你,让这个成功没有那么难,让你看到希望,那么,第一个担心本身就没有了。
而责备,对上述心理起什么作用?你怕被抛弃,看来你怕得不够,我再给你加点。你怕够了,你就不会失败了。对第二个情绪,你想将功补过,有那么容易?你这种人,就得多折磨折磨你,让你长点记性。我不会那么容易地帮助你的,你先痛苦痛苦吧。越痛苦越好,时间越长越好。这样,你就老实了。——责备者,有那么变态和恶毒吗?有那么无理吗?当然不可能。特别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责备孩子,他们有那么恶劣吗?我觉得,责备者,目标很单一,对这个单一的事情,恐吓惊吓,确实让他再也不敢犯错。非常强化了那种情绪,他会不敢再犯错。因为这个教训太深刻,太可怕了,太难受了,会记一辈子的。问题就来了,人生是长久的,人生是复杂的,人生有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要做,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那,你让我对这一件事特别记忆,用太多的精力,那,我必然在别的事情上,没有太多的精力了。我怕了嘛!所以,当你针对这个单一目标,或许责备是很好的,我们在培养动物,训练牛马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打、饿等方法,让牛马很听话。可是,牛马也就学那么几点功夫就够了。而人呢,要综合地看,人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如果对那么几个小点,对那么几个单一的目标,不犯错误,这个人还是不可能成为人才,因为,作个牛马、机器就够了,还用人去做?人的价值是在于发挥创造性。
举个例子吧。那天,我偶尔丢了一件价值百元的东西。我当然心痛。就告诉了父亲。父亲跟我急了,责备我:都是你不注意,都是你的问题,你这么大了,还犯这样的错误,你的问题很大……”我当时就急了:“你什么意思?你不安慰我,还责怪我,责怪得那么难听。我已经很难过了,你不知道吗?又没有丢你的钱。再说,按照你的意思,我是不是每天出门,都要写个条子,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别丢了东西?那我还有什么精力做别的事情?如果我真的像你要求的那样,我这辈子,除了不丢东西,还能做什么?!我觉得我宁愿不那么神经兮兮地,丢点东西算什么?我又不是天天丢,再说,我这个丢东西,本身就是个偶然事件,人怎么能处处为偶然事件这个小概率事件而处处谨慎,如果那样,我不成了杞人忧天了?”那天的话,至今觉得很有启发。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过了,为了不丢那点东西,如果我每天都神经兮兮的,那我就亏大了。所以,父亲的责备不能听。即使听,也只能理解他有点急躁,说过了话,他的意思也就是,今后注意点,别犯那些稍花功夫就不犯的错误,当然,为了不犯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也是不值得的。
关于这个问题,本来觉得写得够多了,想结束了。可是,又觉得还没有更联系实际生活,对自己的指导意义还没有更具体。所以,我就应用一下,来解决一些我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
有时候,当我看到家人做事不合我意的时候,我心里很不舒服,很想发发牢骚,责备几句。但是,我又知道,我的责备,肯定遭到他们的反弹。实际结果是不好的。可是,我不责备,心里又不舒服。我会自我辩解:难道就让他们这样继续?今天,我要教育我自己,责备肯定不行,已经证实。那么,如果遇到这样的不如意的事情,那得考虑,他们为什么会犯这个错?我能帮他们什么?怎么引导他们?我该知道,他们没有信心,他们也已经对自己的做法感到不满意了。他们已经自己受到惩罚了。那我,需要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安慰。自信、有创造性,可以用一千个失败、一万个失败来换。所以,坚决不能打击信心。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不舒服,看他们是不是明白?这样不伤害他。让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好。他们如果已经认识到不好,那,就和他们一起找找原因,先安抚情绪,然后找原因,看看,我能帮助你什么?(说到这里,我知道那些喜欢强制性地影响别人的人的逻辑了:他把人看作动物,跟它讲道理,那是对牛弹琴,跟它玩感情,也没有用,对那种什么都不懂的动物,似乎强制性的方法很奏效。不过,对猴子和狗,人们也开始用引导和奖励的办法来吸引它达到目的了。人不同,动物没有那个目的,而人,是有成功的目的的,也是希望得到人喜欢的,总之,跟动物完全没有那个意识是不同性质的)。你有什么难处?你也不想这样,那是什么导致了你这样呢?让他思考,给他方法。跟他急,是看不起他,是小瞧了他,因为他也不想这样。他也想讨好你。跟他急,白白地让他难过,让自己生气。
节目中,女儿跟母亲十二年没有来往,好不容易,来往了,就半个月,又闹崩了。观众们都责备女儿,说那是你母亲,你怎么能十二年不来往呢?是啊,你问得好啊,你有这样的想法,当事人就没有吗?责备者有一个错误的假定,就是这个女儿不知道应该孝敬母亲。是这样吗?这个假定是不是错误的?既然她知道该孝敬母亲,又不去孝敬,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人们没有分析清楚其中的情况,就急于发表言论,在得不到支持和承认时,就责备和抱怨?我也告诉那些被责备者,如果有人说你不对,你就承认不对,承认对方是对的,可是,你还可以继续,说,我知道错了,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还是很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这样做,就会大大减少责备者继续责备。被责备者的责任是什么?看人家说的不符合自己的感觉,看人家批评自己,就本能地反抗,否定了人家的话,那,人家就认为你不认可他,没有觉得他说的这句话对。其实,孝敬母亲,人家说得对呀。你反驳人家,就是因为人家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孝敬父母。所以,把问题分割开来,先承认人家的这句话对,然后再分析其中的原因。
人的大脑、意识,有个功能,就是可以把几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我来给解剖一下:女孩本来认为该孝敬父母,可是,父母给她带来很多的痛苦、折磨,还有其他的诸多问题,所以,导致孝敬父母,导致很大的问题。合起来,就是不孝敬父母更好。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不孝敬父母毕竟还是一害呀?相对来说,不孝敬父母是对的,但是,回到绝对值上,不孝敬父母还是不对的。所以,对方没有考虑到这个相对性,而告诉别人应该孝敬父母。而被责备者也没有认识到对方是站在一般意义上讲的这话,被责备者完全可以说,一般意义上,你是对的,绝对地对。可是,加上父母带给自己的害处,你看,我该怎么办?激怒建议者,对自己很不利。当然,我还是怪建议者多一点,人家已经很痛苦了,人家处于情绪之中,而你,一个旁观者,还是更应该照顾人家的情绪才对。所以嘛,批评和责备者,受益了,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责备人家,完全站在审判者的角度,很爽。幸亏,你不能拿被责备人怎么样,否则,你还可能惩罚、宣判这个被责备人。我相信,有很多的人,就是这样被迫害了。本来,问题没有那么糟糕。
被责备者,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啊。
本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0542c0100o4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