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茂是一名大四女生,以前性格很孤僻。后来,她开始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留守儿童的经历。半年过去,当这部2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写成后,她和身边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她一下变得乐观、开朗、自信了。
她的性格原很孤僻
卢茂22岁,家住綦江县永新镇清溪村,现在是长江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目前在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
男友王华与卢茂是2008年5月在网上结识的。昨日,他告诉记者,女友性格孤僻,除了看书,就一言不发。她不理人的时候,你说什么都不会理,什么都不想说,莫名其妙生闷气。上了大学,她老爱做梦,梦里都是小时候经常挨打的事。
“心理有阴影。”卢茂坦言,自己多少有些心理疾病。她告诉记者,高三的时候她很少说话,几乎不与同学交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卢茂如此反应呢?
8年只见父母两面
“与留守经历有关。”卢茂说。
卢茂是独生子女,在她两岁那年,爸爸妈妈把她托给奶奶,去了广州打工。在卢茂的记忆中,外公外婆很严厉,自己只要不符合他们的心意就会被打骂。
10岁那年,爸爸妈妈回来了,她却不认识他们。
卢茂14岁,爸爸妈妈又外出打工了,直到现在还在福建。她清楚记得,8年,自己与父母只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办理第二代身份证,第二次是爷爷去世。
卢茂说,自己长大后虽然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与他们的关系怎么也融洽不起来。
用写小说按摩心灵
“留守导致亲情饥渴。”上了大学的卢茂逐渐意识到,留守儿童或多或少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淡、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等现象。她不好意思找心理医生,在大学读过不少心理书籍,但收效不是很大。
卢茂想起高三最孤独的时候,自己总是把心思用日记记录下来。王华也鼓励她,将自己的留守经历和心路历程记录下来,这也算是对心灵的一次按摩和梳理。
2009年10月开始,卢茂开始了她的自传体小说《留守儿童已长大》的创作。卢茂以日记的形式,并以真实姓名和地址的方式,记录了从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到现在大四生活整个阶段的留守时光,以及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困惑和心理影响。小说共104章,23万字。
“像是变了个人。”王华说,今年3月,卢茂的小说写成;但更让他惊喜的是,卢茂变了,性格变得外向了,心情也开朗起来,生活里也多了笑声。
“写书也能疗伤。”卢茂说,回忆自己的留守岁月,是在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按摩。她告诉记者,这是一部没有终结的小说,她会继续记录自己的成长,梳理自己的心理困惑。
《留守儿童已长大》挂在起点小说网站,引起了读者关注和共鸣。网友“子非鱼而是猫”留言:作者是个女生吧?你的书让我感动了,你是用心在写小说。
而卢茂的同龄朋友看了小说,都称赞她好像写的是自己的童年,让大家受到一次心灵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