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家长永远是对的,孩子表现不好是因为孩子有问题
许多家长不能容忍孩子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他们觉得孩子是故意和他们作对,是学习态度不好,所以,经常斥责或打骂孩子。其实,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从下表可以看到研究归纳出的结果:
孩子的行为表现
消极、缺乏自主性、依赖、顺从
癔病、神经质、被动、幼稚
任性、放纵、幼稚、神经质、温和
自我显示、冷漠、粗暴
攻击性、情绪不稳、冷酷、自立
反抗性、情绪不稳、依赖、服从
独立、坦率、善于社交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支配的
干涉的
娇宠的
拒绝的
不关心的
专横的
民主的
所以说,家长不要只是一味地想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想怎么管教孩子就怎么管教孩子,而忽视了可能给孩子心理成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误区之二:物质上放纵,精神上苛刻
有不少家长有一种补偿心理,觉得自己在幼年家庭生活水平差,吃了不少苦,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苦,所以,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总是尽量满足,甚至过分满足。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对孩子要求苛刻。例如,考试一定要得第一,得第二都不行;走路、吃饭、看电视等一切行动,都要遵循一定之规,一些随意的行动都会受到斥责,小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和要求被视为不正常、不合理而予以拒绝或强制性纠正。家长给孩子的否定特别多,肯定却很少;啰啰嗦嗦、毫不留情的讽刺挖苦特别多,由衷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这些做法都可能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物质上的艰苦,精神上的爱。
误区之三:以家长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
如果你问家长:你的孩子将来想做什么?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奖励?他们讨厌家长做什么?他们有什么苦恼、快乐和希望?等等,恐怕许多家长都不能准确回答。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也不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欲求,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他们觉得孩子应该坐得住、注意力集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要求他们学钢琴、学书法,而孩子的愿望也许是出去踢足球,但是家长绝不允许。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陪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就像被押解的犯人一样,没有自己的自由,而培养的效果也事与愿违。
为什么西方的家庭里,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互唤姓名,而中国的家长总是称“我儿子怎样怎样”,没有把孩子视为平等的个体,而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允许他们为所欲为。这样也会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误区之四: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态度不认真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孩子自己的态度问题,“他们就是不想好好学!”“对他说了多少遍了,他就是不听!”“怎么说也没有用,只有狠狠揍他一顿才行!”殊不知,孩子的学习不好大多是由于学习能力的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5-12岁儿童中,有10%-30%的孩子存在学习能力障碍问题,这是由于孕期不良环境,生育时早产、难产、剖腹产,幼儿期缺乏充分的活动和感觉刺激等原因造成的,这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障碍、性格退缩等症状的心理障碍,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和治疗,而不是打骂所能解决的。
误区之五:孩子有这么多缺点,没有办法了
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样样都好,需要家长逐步、耐心地培养。就像汽车一样,刚买回来,尽管零件都是新的,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缺点简单粗暴,如不奏效就觉得没办法了,孩子自己也就破罐子破摔。这是对孩子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问题顽固,而是家长的努力还不够。例如孩子的任性,就是因为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父亲是一种原则,母亲是一种原则,爷爷奶奶又有一套原则,孩子就有机可乘。有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就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那孩子怎么能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呢?这些道理家长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那孩子当然也做不到了。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让孩子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和磨炼。许多家长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总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娇生惯养,造成很多恶果。例如,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就很难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家长的理解;家长为孩子考虑、保护过多,孩子就容易对自己缺乏自信,对未来忧心忡忡、神经质;家长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孩子的心理会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困难的考验……相反,家长在孩子幼年,让孩子经受的磨炼越多,孩子会积累越多的能力和经验,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就会顺畅。
文/杨霞(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