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总是固执的认为,在自己的掌控和调节下,孩子的世界会好一些。但是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属于孩子的,是需要他自己去体验的。妈妈的控制背后反应的是妈妈的焦虑,妈妈的所有照顾都是在控制局面,而控制的唯一目的就是纾解和释放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很多的担心和焦虑都是妈妈想象出来了,而对于局面失控的恐惧和想象不断强化了妈妈想要控制的愿望,妈妈的内心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挣扎、纠结,妈妈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是得不到爱的滋养的。
题解:
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场景回放1:
子然和妈妈一起买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妈妈问子然。
“我想要香草的。”子然说。
“有草莓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草莓的更好一些。”
“我就要香草的。”
“不对的,我知道你喜欢吃草莓的。”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今天这么倔啊,真是奇怪的孩子。”妈妈说。
场景回放2:
小宝3岁时,爸爸妈妈去买衣服。走走停停了一个小时,时间有点晚了,于是他们急急忙忙地从商店里出来吃饭。小宝有点累,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道:“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爸妈的言外之意是哭是没有用的,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
妈妈的坚持己见是另外一种控制 会扭曲孩子对自我的定义。
小宝爸爸妈妈的话和子然妈妈的话扭曲了事实,会深深影响了孩子的感受。小宝的经历对他自己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被父母从外在的表象所曲解。小宝可以从这次的摔伤中痊愈。但如果小宝不断面对这样的遭遇,慢慢的就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向内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在那次购物事件中,小宝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将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会失去情感认识。
妈妈的控制实质上否定了孩子的个性,侵害了孩子的精神边界。
子然妈妈的话让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对立。妈妈只知道自己的喜好,并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可妈妈的所作所为,就好像她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似的。孩子的个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视自我需求。她被明确地告知,她内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而别人说的——妈妈的臆断——才是正确的。她还明白,真实的自我想法(想吃香草冰淇淋)并不为自己的妈妈所接受。
妈妈的动机是好的,她想给孩子买好吃的冰淇淋,但她实际上侵害了她女儿的精神边界。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孩子的耳朵,比如“你没有受伤”,孩子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学会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分裂开来。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地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强势的妈妈喜欢控制的感觉,她们好像比孩子自己更了解孩子,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