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朱砂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南湖职校心理高级教师
孙嘉仪 知音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专家调查档案
因为跟同学打架,女孩雷梦佳的命运被交到了全班同学手里。是给她改正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她带走家庭教育一周?面对班主任给出的选择题,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后者。雷梦佳死了。与其说是她自己结束了生命,不如说是不被集体接纳的失落感“杀死”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在这起不恰当的群体决策导致的悲剧中,我们该作何反思?
【事件回放】
雷梦佳,15岁,是河南洛阳孟津西霞院初级中学初一的学生,对于她的死亡,大多数的媒体都是这样的描述:“因为和同年级其他班另一个女同学打架,班主任周老师在4月7日组织全体同学投票,一道选择题,是留下来给雷梦佳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结果是,26个同学选择让她离开,12个同学选择再给她一次机会。之后这个15岁的女孩再也没有回到学校,三天后人们发现了她的尸体。”
事后雷梦佳的同学们私下询问过彼此的投票内容,结果却发现,无论是看起来与她关系很好的男生,还是她曾经的好朋友,都悄悄地写下让她离开的选票。有一个同学回忆说,他上楼的时候看到雷梦佳哭着冲下楼去,然后她就不见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付雁南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想要找到一个怀念她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没有人喜欢雷梦佳,何况现在她已经死了”。
A 不被接纳的失落感“杀死”了雷梦佳
雷梦佳的死,最初始于一次她和其他同学的打架。从心理学角度看,打架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一种应对方式,打架作为一种方式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好与坏,好与坏的评价是根据采取该方式以后的结果得来的。同样是打架,有的孩子打完一架转眼就和好了,继续在一起玩耍。而雷梦佳的这一场架为何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柯尔伯格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不同阶段。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初一、初二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处在第三阶段为多——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为定向。
廖丽娟表示:“了解了柯尔伯格的理论后,我们试着分析雷梦佳和她的同学们的表现——很可能雷梦佳在打架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当她的行为给班级带来影响的时候,在她内心会觉得这是不好的事情,因而产生内疚。所以她会听命班级决定她的去留。当朝夕相处的同学群体决定让她离开,这在她——其实也在任何人心目中——代表着不被这个群体原谅和接纳,更不可能被赞赏和认可。可以想象,雷梦佳的内心在这一刻已经被击倒,因为不被接纳对她而言就意味着自己是坏孩子。”
孙嘉仪则指出,人需要归属于自己所认同的群体,这是归属感的需要。群体大多数成员对个人的排斥、疏远和孤立,会带给遭遇排斥者无所归属、无所依附的失落感。这可能就是“杀死”雷梦佳的利器。
B 责任分散效应导致“集体冷漠”
有媒体记者在事发后接触了雷梦佳所在班级的学生,学生们对雷梦佳的死表现出的冷漠态度让记者吃惊。对此,廖丽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假如让你做一道题目:一群朋友赌马,群体决定买什么,你觉得相对于个人决定,是更冒险还是更保守?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的决策更冒险,更容易失去理性。这里有责任分散效应等因素。”
廖丽娟解释说:“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即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在这个事件中,班级群体决定雷梦佳的去留,面对雷梦佳的同情和决定让她离开班级的内疚就会被分担,这样很多人来决定让她离开班集体就会容易很多。如果让一个孩子来决定雷梦佳的去留,那就会是责任集中的状态,做决定的人就会更多考虑到雷梦佳内心可能会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多考虑到与她的同学感情,更多考虑到宽容等等。
面对记者的采访,雷梦佳的同学们之所以会显得冷漠,是因为他们很容易会产生“又不是我一个人决定不让她回到班级的”等类似的想法,也就是说责任被分散了。
C 不是任何事都适合群体决策
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有种观点认为,雷梦佳事件中的群体决策,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种方式。推广学生自主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好心办坏了事?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事情适合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供选方案。会伤害到的人的方案是不适合当作供选方案的,而在雷梦佳事件中,老师给出的供选方案中,就有让雷梦佳离开的选项,离开是带有很强的伤害性的。
第二个因素是参与群体决策的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和暗示,容易敏感于不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不大擅长和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类群体的群体决策很容易演变为看着决策领导者的眼色和导向性来做出最后的决定。在雷梦佳事件中,班主任周老师对雷梦佳的行为是持批评、不满的态度,而班主任本身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有主导作用,大多数学生选择让雷梦佳离开也就不足为怪了。
假如换一种方式,也许,一切都会不同。雷梦佳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对于更多的老师来说,学生打架之类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怎样做更合适?
孙嘉仪建议说,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发展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的阶段,他们需要被尊重、被接纳。老师不妨让孩子们学习换位思考,以对方的角色来想自己。以雷梦佳的事件为例,如果班主任引导学生通过设定某一场景,并且以角色的变换来讨论雷梦佳的优点、缺点,用小组的方式对雷梦佳正式地提出一些建议,可能她会更容易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在团体的帮助下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且得到发展。